当前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社院新闻 >> 稿件
中国传统家训与领导干部家风建设问题研究(摘编)
来源:中华文化培训交流处 作者:刘颖 日期:2021.08.16

       中国传统家训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教科书,中华民族先人经过千百年积淀留给后世的睦亲治家、教子立身、处世之道智慧,是影响现代人行为范式的文化密码。

       一、重视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优良传统

       从历史上看,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毛泽东、周恩来、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也多次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配偶和身边工作人员。陈云同志还提出:"希望所有的高级领导人员,在教育好子女的问题上,给全党带好头。"习近平同志尤其重视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问题,提出了很多要求,他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领导干部家风不正的本质是对权力的滥用。"2016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第八条明确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要:"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党员干部家风建设问题第一次写进党内法规,在国家层面予以重视。

       二、领导干部家风在全社会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社会文化当中,权威的影响力往往比较大,政治精英们的社会动员能力通常比较强。因此,领导干部的家风往往"万众瞩目"。

       (一)领导干部的家风具有公共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领导干部属于公众人物,领导干部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很容易被一般百姓津津乐道,成为街巷里的谈资,成为话题,甚至会有光晕效应掺杂其中,好的家风会被放大,形成正面效应;不好的家风,也会被放大,被添盐加醋地诟病。因此,领导干部的家庭教育、家风问题是一般群众了解党风政风情况的一个窗口,是展现风清气正、勤政廉政政治生态,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社会氛围的载体。

        (二)领导干部的家风必须具有先进性和示范性

      所谓"风",在现代汉语当中的解释是"跟地面大致平行的空气流动的现象,是由于气压分布不均而产生的。"也就是说,风是会流动的,是要互相影响的。一般家风,可以有所谓的"好"和"坏","善"或者"不恶"之分。但是,领导干部是社会公共权力运行的承担者,一定意义上,走上领导干部岗位的人,是一般群众心目中的理想样本,拥有较高的社会评价。因此,对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水平要求就会比一般家庭的要高。

       三、中国传统家训精华是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

       中国传统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华文明母体的一部分,中国传统家训精华是中华民族先民留给现代社会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是现代社会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

       (一)中国传统家训中蕴含着"家国一体"的逻辑理路

       家庭伦理秩序与社会政治生活秩序具有双向涵摄,其内在关系是互为建构。在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当中强调"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民法之也。此所谓治国在齐其家"。(《家范》)传统社会,治国与治家之间是相通相融的,家庭道德与社会公德价值取向、内容指向的一致性非常强。今天的社会政治结构不可能回复到中国传统社会分封建制的时代,但是在精神价值建构方面,领导干部可以带头把国家意识形态内化为家庭日常行为范式,构建"家国一体"的价值导向。

       (二)中国传统家训的发展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推演过程

       和一般文化现象的演进路向不同。中国传统家训的肇端不是在民间庶民百姓那里,最先倡导并留存家庭教育文本的是帝王、高层官僚地主阶级,士大夫和硕儒等社会精英。因而,从家训的起源上看,它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推演过程,内在地具有一种示范和引领作用。在这一点上,和现代社会对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要求是一致的。

        (三)中国传统社会重视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道德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一个人社会化成长的第一场域,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家庭教育的民族,强调"养不教,父之过"。贵为封建社会最高领导的封建帝王常常亲自撰训教家。朱元璋即位的第二年就亲自编写《祖训录》,后来又写了《诫诸子书》;李世民的《帝范》;康熙皇帝的《圣谕广训》《庭训格言》;咸丰皇帝的《咸丰家训》;同治皇帝的《同治家训》等等都脍炙人口。

       古代农耕社会,人们教子成人,一方面教其生民稼穑之能,一方面教其立身处世之道。但通常"道"与"能"又不是截然分立的,"道"蕴含在"能"的各个环节和方面。无论是惶惶大族,还是布衣庶民都对道德伦理给予无上的重视。所以,中国传统家训还被誉为古代家庭道德教育的教科书。

        (四)中国传统家训内容特点的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家训卷帙浩繁,在内容上有许多具有优势合法性的精华对于今天的领导干部家风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首先,勤劳治生,培育自食其力的家风。

       劳动始于人类谋生的需要,生产劳动的第一价值在于满足人的口腹需要。"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颜氏家训》),"人之有子,须使有业。"(《袁氏世范》)"民生本务在勤,勤则不匮。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蚕,或受之寒,是勤可以免饥寒也。"(《庭训格言》)。

       其次,节俭爱物,培育朴素持家的家风。

       在中国传统家训当中,人们认为,"俭"集中了美德的全部,"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司马光专门写了一篇题为《训俭示康》的家训给儿子司马康,"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曾国藩也从正面肯定节俭,认为,"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李世民从反面论述无节制欲望的害处,"欲生于心,不遏则身丧。"(《帝范》)

       再次,勉学修身,培育终身学习的家风。

       重视子弟读书是传统家教的优良传统。曾国藩说,"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明代王守仁,听说家中小辈学业进步,竟然喜而不寐。在中国传统家训的训主看来,读书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的过程。有限的生命和精力如果多用来读书,就会对其他"下品"嗜欲寡淡,玄烨认为读书可以使人品自高,左宗棠更认为,读书可以养身、养心。所以,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古训流传至今。

       最后,谦敬范世,培育以德服人的家风。

       许多古代家长认为,要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一定要涵养爱心,泛爱众而亲仁德。加强道德修养首要要求是"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治家格言》)要懂得"终身让路,不枉百步;终身让畔,不失一段"的道理。对弱势群体要有人道关怀。与一般人交往要和睦中庸,避免争讼等等。

      结语

      从基本内容上看,中国传统家训是古代家庭道德教育的教科书,是中国传统社会意识形态教育民间化的成功范式。发掘和继承中国传统家训当中的精华思想,有利于通过家风、政风、党风的互动,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升党的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

 

(本文为中华文化培训交流处副处长、副教授刘颖撰写的《中国传统家训与领导干部家风建设问题研究》一文的部分内容,该论文是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儒学精髓融入机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