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建党百年 >> 稿件
上海社院教师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三)
来源:教研部 日期:2021.08.30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气势恢宏、思想深邃、催人奋进,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光辉的重要文献,在上海社院引起强烈反响,兴起学习热潮。上海社院专职教师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并将其贯穿于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近期,我们开设“教师笔谈”专栏,陆续刊发教师学习体会,敬请关注。

  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

  教研部主任 刘晖教授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更是如此。中国共产党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变强,走向百年大党强党,源于伟大建党精神。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真实呈现。

  伟大建党精神紧紧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科学认知、目标追求、坚强意志、政治情怀四个逻辑层次进行展开:

  1.科学认知层次: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察历史、观察世界、观察大势,以实践观点和斗争精神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目标追求层次: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初心如磐,使命如山。

  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接受了初心考验和使命磨炼,接受了历史与人民的评判。百年中共党史,就是一部用初心使命映照全体共产党员、激励全体共产党员砥砺奋进的历史。

  3.坚强意志层次: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逆境顺境看胸襟,大事难事看担当。中国共产党一诞生就铭刻着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烙印,一路走来就是在敢于牺牲和勇于斗争中求生存、获发展、赢胜利。

  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斗争意志,体现于“六个面对”,即:面对大事难事敢于担当,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

  4.政治情怀层次: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对党忠诚,是指党员对政党性质、宗旨、地位、历史使命以及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理性认识基础上,形成对党的事业稳定的情感态度以及持久的责任行为。对党忠诚是绝对忠诚、不容打任何折扣、100%的忠诚,是唯一、彻底、无条件、不掺任何杂质、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对党忠诚是党员干部必备的政治品质,其内在要求体现在四个方面:(1)坚定信念不动摇;(2)践行宗旨不懈怠;(3)严明纪律不含糊;(4)忠于组织不背叛。对党忠诚,应做到思想上与党同心、行动上与党同步,无论面临什么艰难险阻,不管遇到什么大风大浪,都必须始终做到绝对忠诚,忠实于自己的神圣职责。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由人民而立、因人民而兴。深刻认识“人民至上”,可从四个维度进行把握:(1)“人民生命至上”;(2)“人民地位至上”。人民在政治上是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在经济上是“发展主体”,在政权建设上是“权力主体”,历史与现实层面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3)“人民利益至上”。毛泽东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视为党的宗旨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邓小平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把为人民谋幸福视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强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4)“人民力量至上”。人民力量是指中国人民的力量、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各条战线大联合的力量。人民力量源自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用14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在革命时期,党的精神建设相对注重战胜敌人、强大自己;在建设时期,党的精神建设相对注重战胜艰难困苦、完成创业任务;在改革开放时期,党的精神建设相对注重攻坚克难、自我革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我们要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天长地久”关键在于“得一”和“为下”

  程洪猛 讲师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之一《道德经》中的长生思想,我主要有以下体会:“天长地久”关键在于“得一”和“为下”。

  《道德经》第七章云:“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和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所以能够长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或者基因就是,中国共产党是“不自生”,即不是为自己的利益而生,而是“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执政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至少包含“如何处理内部关系”和“如何处理外部关系”两个方面。

  在处理国内关系上,中国共产党做到了并将继续做到“得一”。《道德经》第三十九章云:“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这个“一”就是“道”,或者“道生一”的那个真理的最初形式。中国共产党的“得一”或坚守的“道”,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因此,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继续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在处理国际关系上,中国共产党做到了并将继续做到“为下”。《道德经》第六十一章云:“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于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者宜为下。”大国如果以谦下的态度对待小国,就可以使小国依附;小国以谦下的态度对待大国,就可以使大国接纳;大国尤其应该首先做到谦下。中国当然是大国,而且是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大国。但中国还是一个有文化、有底蕴的国家,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新时代的“为下”,就是要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始终做到“得一”和“为下”,中国共产党就可以持续得到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拥护和理解,这就是“重积德”。而“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道德经》第五十九章)。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创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的基本经验

  刘霁雯 讲师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高度概括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宝贵经验,为我们继续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引。

  党的领导是创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根本保障。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在党的领导下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把方向、定政策、促改革的结果。我们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破除抽象谈论姓“社”姓“资”的思维定势,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不仅在经济上成就斐然,而且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解放思想是创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重要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新情况新问题,遇到这样那样的风险和挑战,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至关重要的一条就是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

  锐意进取是创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精神动力。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改革开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锐意进取的中国人民以无畏的拼搏精神走出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要中国人民坚持锐意进取、迎难而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定能披荆斩棘、劈波斩浪,到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彼岸。

  历史是照亮前行之路的一盏明灯

  钟奕诚 讲师

  2021年7月1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岁月峥嵘,回首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独一无二的历史经验无疑是中国共产党向未来接续奋斗过程中最珍贵的财富和最好的教科书。作为一篇充满真知灼见的经典文献,习近平总书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讲话不仅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已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而且向世人昭示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史为鉴”的强大决心。以史为鉴,鉴在何处?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精辟概括与论述了九点,涵盖党的绝对领导地位、党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党的发展道路、统一战线、国防现代化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多个方面,为我们指明了前行努力的方向。

  大海航行靠舵手。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无可置疑的领导地位是中国社会落后面貌极大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彻底终结的根本保证和最重要前提。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今天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中国共产党既没有自身特定的党派利益,也不代表任何特殊利益集团。中国共产党只能也只有一种利益,那就是中国人民的利益。这是百年来人民始终选择中国共产党,始终相信中国共产党,始终同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的最根本原因。

  回望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成功的秘诀之一在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从不墨守成规,生搬硬套,进而开创出了一套适应中国本土环境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完善的成果。以历史长时段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过去70余年的执政历程中经过不断实践和反复摸索得来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凝聚、寄托、承载着百年来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和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期盼。历史启迪我们必须心无旁骛、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学习历史,尤其学习党史自然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同时,学习历史对于广大中国共产党党员而言另外还有一层特殊的意义,那就是更深刻地理解党的各类思想理论,因为理论毕竟是从党的百年历史发展中总结而来,是历史上一条条具体经验的抽象提炼。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讲话所言,“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党史这堂必修课,每个人都不能缺席。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