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社院学报 >> 2023年第5期
摘要
日期: 2023-10-11

试论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时代化

【作者】张献生  中共中央统战部原副秘书长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在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实现了时代化。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团结—批评—团结”原则,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等就是时代化的显著标志。它既丰富发展了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顺利实现了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也为新时代统一战线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深刻启示。

【关键词】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时代化;社会主要矛盾;阶级关系

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关于工商业者统战工作思想的研究

【作者】廖大伟  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曹春婷  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副教授

【摘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商业者的政治属性隶属于不同阶级、阶层,涉及多个层面的概念,主要指商人、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各个历史阶段毛泽东对工商业者都有过统战工作的思考和思想的变化,这些思想和变化取决于党的奋斗目标和奋斗实践,受制于主观认识和客观情势,但总体上越来越辩证深刻,越来越完善务实,对中国共产党在该时期团结和联合更多力量从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产生了实际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毛泽东统战思想;新民主主义时期;工商业者

毛泽东与党外人士交往中的科学思维方式

【作者】王延雄  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延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王 众  延安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

【摘要】关于毛泽东与党外人士交往的研究,大都限于其统战思想、政策贡献、人格魅力、交往艺术、工作方法、领导艺术等显性特征方面,对其内在的科学思维方式却鲜有研究。本文认为战略思维决定了交往的高度,系统思维决定了交往的广度,辩证思维决定了交往的深度,底线思维决定了交往的限度。这一研究结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毛泽东在解决问题和推动统战事业中所采用的多元思考方式,而且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做好新时代的统战工作。

【关键词】毛泽东;党外人士;科学思维方式

毛泽东国际统战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现实启示

【作者】董依含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曹景文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史党建系主任

【摘要】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毛泽东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理论,争取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当时的中国及中国共产党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提出团结社会主义国家阵营、明确中间地带、划分三个世界的设想,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为世界发展提供管用见效的中国方案。从建党初期反英法等国际联盟、抗战时期反德意日等世界法西斯联盟,到反美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准确把握、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国际主要矛盾,并将自身对国际局势的研判形成理论,将毛泽东国际统战思想形成中国方案向世界各国积极推广介绍。毛泽东的国际统战思想对新时代的国际统战工作有着多个方面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毛泽东;国际统战;中间地带;三个世界

湖南是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重要策源地论析

【作者】周述杰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教授,湖南省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研究员、合作博士生导师

饶 健  中共湖南省委统战部研究室主任科员

朱小宝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

【摘要】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思想的基础和核心。湖南作为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重要策源地,在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孕育、萌芽、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意义,既为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萌芽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又是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孕育和萌芽之地,还是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最早实践地。

【关键词】湖南;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重要策源地

周恩来与宋庆龄的交往

【作者】邵 雍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特约研究员、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兼职教授

【摘要】周恩来与宋庆龄的交往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佳话,是统一战线工作的光辉范例。两人都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积极参与者、忠诚继承者,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重要领导者,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以及新中国的国务活动作出了重要贡献。从人事上说,与宋庆龄的交往这一中国共产党最高级别的统一战线工作之所以如此成功,得益于周恩来派出的一批党性与工作能力都很强的女性特别助理。她们善解人意,工作细腻,能较快获得宋庆龄的信任,相处融洽,思想沟通水到渠成。从根本上说,两人在政治信仰和理念上的诸多共同点(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是他们相互间长期交谊与合作的思想政治基础。

【关键词】周恩来;宋庆龄;统一战线;三民主义;共产主义

习仲勋在陕甘边时期的统战策略及其影响

【作者】刘治立  陇东学院南梁精神研究中心教授

李红举  陇东学院南梁精神研究中心副主任

【摘要】:在陕甘边根据地的创建过程中,习仲勋等共产党人注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共识,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壮大了自身力量,扩展了合作范围,孤立了敌人。在开展统战工作中,根据不同的对象灵活确定对策,做到既团结又斗争,这种“组织不纯”产生了积极的成效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关键词】习仲勋;陕甘边根据地;统战工作;策略;影响

强国建设视域下大团结精神的内涵、渊源、功能及其方法论研究 ——“大团结精神研讨会”综述

【作者】刘 晖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教研部主任、教授,新型政党制度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研究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基地执行主任

【摘要】统一战线因团结而生、靠团结而兴,团结成为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活力源泉。大团结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和复兴伟业的内在力量,大团结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团结的重要论述,研究阐释大团结精神的丰富内涵,挖掘大团结精神的理论基础和文化溯源,彰显大团结精神的价值与功能,增强大团结精神研究的方法论自觉。以理论清醒保证政治坚定,以思想自觉引领行动自觉,推动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守正创新,更好发挥统一战线的强大法宝作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撑、汇聚磅礴力量。

【关键词】统一战线;大团结精神;丰富内涵;文化溯源;价值功能;方法论自觉

政党制度研究的视角转移:基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功能和效能的讨论

【作者】杨爱珍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教授

王俊华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

【摘要】在西方政治语境中,把以“选举与竞争”为主要内容的竞争性政党制度看成是政党制度的唯一形态,应该成为所有国家的标杆。因此,关于政党的研究大都是围绕民主的形态而展开。然而,现实中的政党制度最大的差别却是各自运转有效性程度的不同,也就是政党制度功能与效能的问题。本文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功能与效能为视角,提出政党制度整体功能发挥的程度关系到国家发展、社会稳定、阶层平衡,是真正能起到“安全阀”的作用。因此,功能和效能应当成为衡量政党制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指标,也应该成为关于政党制度研究的一项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关键词】新型政党制度;功能;效能

基层协商民主在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独特作用

【作者】林 槟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

金叶杭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政治学硕士研究生

【摘要】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发展中国式政治民主,创造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新形态。基层协商民主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内容和实现渠道,在人民民主的政治实践中不断发挥独特作用。基层协商民主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独特作用体现在:通过制度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价值;通过自身优势提高全过程人民民主质量;将全过程人民民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新征程上发展基层协商民主,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有三条优化路径:加强党的领导,促进其他渠道协商融合和加快数字化应用。

【关键词】基层;协商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独特作用

新中国成立前民盟政党理论发展史研究刍论

【作者】王同彤  华东师范大学世界历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重点建设办公室副主任。现任第十六届民盟上海市委参政党理论与盟史研究会秘书长

【摘要】中国民主同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重要的第三方政治力量,然其政党理论的研究尚与其历史地位不匹配。本文聚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即1941—1949年的民盟历史,就初步研究中发现的民盟政党理论研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包括新中国成立前民盟政党理论发展的历史阶段研究、关键概念和历史议题辨析研究、关键人物与历史事件研究、与中共理论互动研究和历史评价研究等,进行初步论述和评析,以期多维度审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民盟政党理论的得与失,解释民盟和中共在政党理论上的求同存异、最终风雨同舟的历史进路,揭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民盟从“精英党”向“参政党”转型的理论自觉之路。

【关键词】民盟;政党理论;发展史

海外对统一战线的污名化及其辨析

【作者】杨 东  博士,《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副编审

【摘要】近年来,欧美国家的一些智库开始关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形成一些研究报告,总体论调是对统一战线污名化,影响到华侨、留学生、海外华人的正常生活。这种污名化可以归纳为“渗透”说、种族说、控制思想说、金元说、“工程”说,其本质是欧美国家部分人对中国国力大幅度增强、中华民族复兴不适应。对于这类污名化,不能只寄托于客观表达自己,而应坚决斗争,特别要加强对统一战线的研究,了解海外的研究情况与舆论,从而增强自身的话语权。

【关键词】统一战线;海外统战;污名化

李大钊与西湖会议

【作者】苗体君  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摘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西湖会议是非常重要的一次会议,当陈独秀等中共高层领导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就“党内合作”政策争持不下的情况下,正是李大钊的耐心说服与调和,中共高层最终接受了“党内合作”政策。中共三大上,在批评“左”右倾两种观点的同时,李大钊最终说服全体党员接受了“党内合作”政策;通过与孙中山的多次接触,说服孙中山接受“党内合作”政策;在国民党一大上,使“党内合作”政策最终得以实施。李大钊不仅是实施国共“党内合作”的推动者,还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他对大革命的兴起也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关键词】李大钊;西湖会议;党内合作

地下斗争与都市社会:中共中央上海局研究(1947—1949)

【作者】方华康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学生研究员

【摘要】中国共产党一向注重组织建设,并且善于根据局势变化,随时调整组织结构。抗战胜利后,国共矛盾日益凸显。为整合、领导国统区大城市的党组织开展地下斗争,1947年5月,中共中央将此前设立的中共中央上海分局改为中共中央上海局,管辖长江流域西南各省及平津一部分党组织,并于必要时指导香港分局。上海局贯彻“隐蔽精干、积蓄力量”的工作方针,与上海工作委员会等公开机构密切配合,在领导群众运动,巩固统一战线,加强文化宣传,营救策反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上海局的成立和发展既反映出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对国统区大城市的重视,也体现了中共革命组织的坚韧性和斗争策略的灵活性。对于培育中共独特的精神气质而言,地下斗争不仅是一种策略,还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政治文化。

【关键词】解放战争;上海局;派出机构;地下斗争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