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
全过程人民民主叙事与社会主义国家知识生产
商红日
叙事是知识生产的方式。对事物展开叙事研究,可以形成元叙事空间及其知识生产、再叙事空间及其知识生产,以及叙事实践空间及其知识生产的阐释。由此展开全过程人民民主叙事与社会主义国家知识生产的研究,阐释全过程人民民主元叙事、再叙事,形成关于国家意义的原理知识的论说、关于国家四种能力及其体系的论说以及关于社会主义国家长期稳定发展问题的探讨。全过程人民民主叙事空间向国家领域的深入拓展,促进了相关叙事体系、话语体系及知识体系的再建构,在社会主义国家理论的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方面,探索出一种研究路径。关键词:全过程人民民主;叙事;社会主义国家;知识生产作者简介:商红日,新时代上海统一战线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基地执行主任、首席专家,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统战基础理论上海研究基地专家,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基地专家。
专题聚焦:大团结大联合论中国共产党的大团结精神及其内涵
上海市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课题组
文章立足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工作论证党的大团结精神。从理论上看,大团结精神源自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创新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从历史上看,大团结精神是“两个结合”的产物,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合”精神,肇始于中国近现代以来重建“大一统”的历史追求,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百年史。从实践上看,中国共产党是大团结精神的实践核心,以大团结精神推动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团结精神可总结提炼为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32字内涵表述,即“凝心聚力、爱国为民,求同存异、合作协商,多元一体、和衷共济,开放包容、命运与共”。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大团结精神;“两个结合”课题组长:李 骏,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课题组成员:陈祥勤,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肖存良,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复旦大学统战理论研究基地副秘书长。徐 蓉,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院长。王俊华,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
大团结视域下社会治理的理想目标与实现路径
熊万胜、郑 楷
“团结”是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与治国理政实践的核心关键词,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开始了统一战线的实践。随着时代变迁,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实践不断走深走实,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目标,将中国共产党的团结理念与实践推入一个新的阶段。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理念也为人类社会的社会整合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实践路径,即通过治理实现团结,通过这样的路径有可能达成一种新型的社会团结形态,即治理性团结。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实践内涵是要做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实现这个目标的根本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主要手段是推动“共建共治共享”。关键词:大团结;社会治理共同体;治理性团结作者简介:熊万胜,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红船干部学院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郑 楷,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两个结合”视阈下团结观的百年演变和两次飞跃
许军
现代汉语中的“团结”概念是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之下逐步确立的,马克思主义团结观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和结合形成了团结观的两次飞跃,广泛联合、勇于斗争、共同体建设、广交朋友、辩证思维等一系列丰富内涵根植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展示了“两个结合”的强大动力,凸显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关键词:团结观;两个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作者简介:许 军,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统一战线与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发展
杨卫敏
党的二十大以来民营经济理论政策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于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两个健康”有着基础性决定性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进一步阐明了新时代新征程促进“两个健康”的深刻内涵,即将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将以国家立法形式推进理论政策方针的规范化法治化,开启民营经济和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新的阶段。要聚焦“共同发展”,从理论、实践和发展三个维度,进一步拓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逻辑体系。聚焦“基础制度”,从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拓展海外市场和科技创新三个领域,进一步确立民营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作用。聚焦“工作机制”,从政治引领、靶向助企、梯度人才、全域创新四个赛道,进一步深化“两个健康”的有机融合。聚焦“权益保护”,从企业产权保护、依法保护企业家、海外投资风险防范和“三张清单”落地四个靶向,进一步强化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思维。关键词:民营经济;民营经济促进法;两个健康;创新发展;营商环境作者简介:杨卫敏,中共浙江省委统战部二级巡视员,浙江省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会长,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工作理论(浙江)研究基地副主任,“中国民营经济50人谈”成员。
资源依赖理论视角下高校统战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谭婷
高质量发展虽然最早是在经济领域被提出,但是其精神实质必然涵盖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统一战线作为我们党克敌制胜、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历来是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阵地以及人才和创新高地,要以创新赢得高质量发展的先机。资源依赖理论最大的贡献就是将环境的“限制”性转化为“帮助”性,在这一理论视角下,统战对象、高校母体以及地方政府共同构筑了高校统战工作发展的核心运行环境,高校统战工作要在对自身与这三者的资源依赖关系进行有效分析进而认知环境的基础上,从坚持夯实基础、适应环境、改变环境三个方面,进一步探索新时代高校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提升路径和方向。关键词:资源依赖;统一战线;高质量发展;高校统战工作作者简介:谭 婷,上海大学党委统战部副部长、副研究员,新时代上海党的统一战线研究上海大学基地副主任,社会学博士。
学术前沿与动态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基础理论探析
束赟
政党基础理论是指探究政党作为一种权力实体与社会存在之间的本质联结,从中揭示出政党自身与政党体系存在与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与理论必然性,从而进一步建构出理解政治秩序与社会变迁的一种理论框架。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涵盖五大基础理论:一是领导权理论,澄清权力的归属与运作方式;二是党际合作关系理论,论述将多元的、已经组织化的力量再次组织起来的机制与原理;三是代表性理论,涉及政党整合功能与对社会多元利益的处理;四是团结理论,关注政党对社会各群体的凝聚方式;五是治理理论,聚焦政党制度在国家治理中的位置与效能。五大基础理论共同构成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核心逻辑和实践框架。关键词: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领导权理论;党际合作理论;代表性理论;团结理论;治理理论作者简介:束 赟,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统一战线基础理论研究复旦大学基地研究员。
阅读全文 文化 • 历史 • 人物宋庆龄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邵雍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宋庆龄先后当选第一届、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宋庆龄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和正常运转做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并在这一政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她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热情宣传者、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坚决捍卫者、与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及民主参政议政的忠实践行者,她所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可以看作是海外统战的一部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她在五届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任上站完了最后一班岗,最终完成了由一个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宋庆龄身上彰显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关键词:全国人大常委会;宋庆龄;民主参政议政;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者简介:邵 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兼职教授,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特约研究员。
周恩来与上海统一战线——以中共四大为中心的考察与探究
袁哲
周恩来留法期间,最早将统一战线思想落实于海外党组织实践并作出创造性的探索。1925年中共四大在上海召开,周恩来以中共旅法组代表身份出席并发言,中共四大是周恩来开始早期中共中央主要领导工作的第一步。周恩来关于统一战线的探索为中共四大统一战线的决策提供了实践依据。中共四大后周恩来在上海领导党的工作,高效且灵活地贯彻中共四大关于统一战线的决策,并将早期领导统一战线工作的实践经验及理论探索融入上海统战工作。周恩来的统一战线理论和统战工作经验赋予了上海统一战线丰富的历史底蕴。上海是周恩来统一战线理论探索地和实践地,中共四大是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融通发展的里程碑之一。关键词:周恩来;海外党组织;上海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中共四大作者简介:袁 哲,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青年学人论坛新时代中国政治文明新形态的内容体系
卢志华
在现代政治话语体系中,政党、民主、法治、治理、监督等都是政治文明建设的一般要素,新时代中国政治文明新形态具备这些要素,体现了其世界“一般性”原则。“一般性”对应“特殊性”,新时代中国政治文明新形态之“新”,主要源于政治文明形态的出场语境、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取向、当代中国政治的历史逻辑。其中,出场语境是前提条件,价值取向是基本方向,历史逻辑是根本依据。内容是“新”的载体,具体表现为:党的领导、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体系。这些内容不仅因“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而获得动力,还受到先进社会制度的加持,并且是在中国的历史场域中生成的,因而它们具有独特的政治内涵和新型的文明意蕴。然而,这六个方面的内容并非网格式地存在于政治文明新形态的整体架构之内,而是从六个不同的维度分别占据政治文明新形态的总体性空间,从而有效地组合起新时代中国政治文明新形态的内容体系和逻辑构成。关键词:政治文明新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爱国统一战线;国家治理现代化作者简介:卢志华,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生成逻辑·核心要义·实践路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维探赜
卢鹏
新时代以来,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阐述了一系列原创性观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一统”思想的守正创新和对新时代民族问题的科学回应,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正确处理“四对关系”,牢固树立“四个与共”和不断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工作层面,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加强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民族问题;“大一统”思想;“四个与共”;“五个认同”作者简介:卢 鹏,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国革命中的“以水喻政”:一个政治文化传统的转化与发展
龚城
在中国革命中,以与水有关之意象比喻、类推政治道理的“以水喻政”文化传统实现了创造性转化,为政治宣传与革命文化的建构提供了重要支撑。具体表现为:政治关系的核心隐喻从君民、君臣的“舟水”论转向党群相依的“鱼水”论;治水意象从追求清静的善治隐喻转向批判社会的“死水”隐喻,并运用激荡之水意象服务于革命动员。基于“两个结合”视角考察“以水喻政”的现代变迁,既可管窥中国现代政治文明建构的历史脉络,也可为当代政治文化建设挖掘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资源。关键词:中国革命;水;隐喻;政治文化;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作者简介:龚 城,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