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全面推进文化统战和统战文化工作
【作者】陈喜庆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原副部长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包含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两个结合”等内容在内的理论体系。当前,统一战线领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既要扎实推进文化统战工作,还要切实加强统战文化建设。在文化统战工作方面,要积极为文化改革发展建言献策、广泛团结文化界党外人士、引导民营企业深度参与文化产业和努力促进中华文化对外交流。在统战文化建设方面,要进一步明确统战文化的鲜明特质、丰富内涵,把握好统战文化建设的原则方法。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统战;统战文化
社会主义是新型的社会经济形态——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坚实根基
【作者】姜义华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特聘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原主任
【摘要】对于各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解决好人心和力量问题,需要正确认识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是新时代能否巩固地建立和健康地发展统一战线的关键。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所作的一种全新的解释。列宁去世后不久,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被确定为判断是否为社会主义的三大标准,形成了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实际,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随后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很快确认了俄国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社会主义的合理性、权威性。基于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和中国社会主义成功经验与挫折教训深刻的历史总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论,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再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反映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认识在一步步深化,也一步步增强了自信。新时代统一战线坚如磐石的基础,就在于社会主义这一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形态。
【关键词】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统一战线
关于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若干理论思考
【作者】晏可佳 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所长,上海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研究基地(上海)主任,上海市宗教学会会长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重大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认识和处理我国宗教问题上的光辉典范和具体运用。我国宗教中国化必将给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宗教带来重大变革,必将对我国宗教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这种重大变革和深远影响,能够与之相提并论的,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我国宗教界肃清帝国主义势力、废除封建特权和压迫剥削,实行独立自主自办、民主管理带来的大变革。本文通过考察1949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形成和不断完善的历程,论证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和深厚的理论基础,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必须始终坚持宗教的群众性观点,更好地让我国宗教中国化的理念和实践为广大信教群众所接受和认同。
【关键词】我国宗教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宗教的群众性
从“两创”“两个结合”到“贯通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新境界论析
【作者】黄凯锋 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适逢新时代,“两创”“两个结合”“贯通融通”等一系列标识性概念和原创性论断彰显中华文化主体性。继续走文化结合之路,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开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新境界,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融入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适应并引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全人类共同价值贡献中国智慧,在新的高度实现精神自立和文化自信。
【关键词】两个结合;创造性;创新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多元协同的中国国际传播交往行动网络构建
【作者】陈 虹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战略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张文青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博士生
【摘要】顺应全球交往语境与数字智能时代的趋势与要求,中国国际传播研究应从单一的信息传播向国际交往发生转向,这一转向应基于交往理论,关注在数字时代国际交往对传统国际传播的发展与升维。因此本文基于国际传播的交往转向,从行动网络构建这一路径切入探讨国际传播中多元交往主体的关系形态变化,并构建多元协同的中国国际传播交往行动网络。本文首先对中国国际传播交往行动网络进行分解,认为该网络是多层次、多维度的,主要的层次和维度为五个方面:交往主体、交往规则、交往关系、交往媒介以及交往形态。因此,本文从多位一体的国际传播交往主体格局构建、多层次的交往规则网络构建、复合型的交往关系网络构建、多维度的交往媒介网络构建以及多方位的交往形态网络构建五个方面出发,构建多元协同的中国国际传播交往行动网络。
【关键词】多元协同;国际传播;交往行动网络
海归人才的回国适应现状及新时代我国人才高地建设的路径探索——以上海为例
【作者】邢海燕 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梦娜 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摘要】随着国际形势和国内社会环境的变化,海归人才的回流与就业选择受到深刻影响。本文从嵌入性理论的视角出发,关注当前我国海归人才回流与求职的新变化,探讨海归人才在归国后的社会适应现状及其脱嵌原因。研究发现,受政策环境和个体主动性不足等因素制约,海归人才在政治、组织、文化、工作和社交等多个层面均面临再适应困难,且存在重新嵌入国内文化环境难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结合调研数据对新时代上海人才高地建设的路径进行探讨,包括政策科学性的提升、多方联动的推动、社区组织的积极参与、创新激励机制的建立等,旨在促进海归人才更好地融入国内社会环境,进一步发挥人才效能。
【关键词】海归人才;回流与就业;社会适应;人才高地建设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内在多元一体研究——基于国家—社会关系的视角
【作者】肖存良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统战基础理论上海研究基地副秘书长
【摘要】:任何政党制度的产生和持续稳定,都需要国家把多元社会力量统一到国家制度中来,使政党制度既成为国家制度的一部分,又成为推动国家制度有序有效运转的重要力量,在政党制度层面实现社会与国家的多元一体。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通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障国家一体化,又通过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而把多元社会政治力量整合到政党制度中来。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又通过有 序扩大民主党派社会代表面而吸纳多元社会力量,实现了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多元一体。
【关键词】多元一体;新型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
乡村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下实践——来自义乌的启示
【作者】张乐天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魏 霞 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院教授
【摘要】中国曾经是一个贫穷的,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其中第一大特征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个特征显然把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乡村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乡村内生发展中的城乡一体化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特征,但是,因为对农民群体存在物化谬误和反映论谬误的偏见,造成对发展内生动力的理解不够。义乌是农民在发展中将勤劳与坚韧、合作精神和创新品格等村落伦理和传统精神通过“肯定式采借”“否定式批判”和“创新式肯定”三个阶段,与现代文化结合的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典型案例。传统的当下实践是某一个历史时期的“总体性过程”,这个“总体性”过程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中的展开,在“总体性”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下实践中,国家或者说政府必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内生发展;实践中的传统;义乌
论宋庆龄在党的统战实践中的独特地位
【作者】熊月之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等
【摘要】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发展史上,宋庆龄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她集家族社会资源的高端性、国民党内政治地位的崇高性、共产党内政治身份的隐蔽性、文化素养的国际性等特点于一身,使得她在革命活动中,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统战主体,又是统战对象。这些特性,使得她在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综合利用国际资源进行革命斗争、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牵线搭桥等方面,做出了别人难以做到的、无可企及的重要贡献。人民至上的大爱情怀,以真诚为内核的伟大人格,成就了宋庆龄在统战史上的不朽丰碑。
【关键词】宋庆龄;统一战线;独特地位
致公党史话语体系的构筑与致公党史研究
【作者】陈昌福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教授,中国致公党上海市委员会原副主委
【摘要】致公党史话语体系的构筑是致公党自身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公党对自身历史的研究和表述已经经历了“跟着说”“自己说”两个阶段和五个方面的概括。改革开放以来,致公党史的研究正向着“自主说”迈进,并由此启动致公党史话语体系的建构。
【关键词】(致公)党史研究;三个阶段;五个方面;话语体系
解放战争时期上海的文化统战阵地——以《新文化》半月刊为中心
【作者】孔 娜 上海理工大学档案馆馆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肖琳琳 上海理工大学档案馆助理馆员
【摘要】文化统战是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上海领导创办了《新文化》半月刊。初创期就首次在上海刊载毛泽东讲话,吹响集结文化界的号角;发展期则关注时局动态,凝聚文化界统战力量;成熟期的内容丰富多样,充分发挥文化统战阵地作用。《新文化》半月刊广泛团结文化界进步人士,揭露国民党专制统治,指引了文化界前进方向,对反内战第二条战线的巩固和推动彻底解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解放战争时期;上海;文化统战阵地;《新文化》半月刊
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网络统战的优化理路
【作者】李仁银 法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摘要】统一战线之“魂”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通过统一战线方能获得民心之“势”。在“两个百年”历史交汇,“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的新发展阶段,须顺应互联网与统一战线工作深度融合的时代发展大趋势,对网络统战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现实紧迫性,作出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科学的分析研判,从“守正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集聚网络统战意识形态价值共识”“压实意识形态话语主体责任,筑牢网络统战意识形态阵地保障”“优化意识形态话语议题设置,提升网络统战意识形态话语认同”“顺势而为推动全媒体融合发展,壮大网络统战主流思想舆论场”等方面,积极探寻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网络统战的优化理路,据此,广泛凝聚人心、汇聚价值认同、增进话语认同,不断巩固和扩大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关键词】主流意识形态;网络统战;优化理路
人民政协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的运行逻辑与优化路径——以温岭市“民生议事堂”2.0版协商平台为例
【作者】陈 鼎 温岭市社会主义学校副教授
【摘要】基层是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重要场域。人民政协究竟如何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如何更有效地助力基层治理,是彰显人民政协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提升的重大课题。目前,学界对人民政协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回答“是什么”“为什么”,而对于“怎么办”,缺少核心观点和思路;大多侧重于演绎宏大叙事,而对于经验路径的探讨往往被忽略了。我们认为当下把全过程人民民主所秉持的“人民中心论”原则具体落实到政协协商的实践中去,应当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本文聚焦于探讨人民政协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的背景、做法、成效及其背后隐藏的基本逻辑。结合温岭市政协的经验,本文给出三个观察维度:政治引领、界面治理、能力提升,这既是推广人民政协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经验的前提,也是理解有效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运行的基础性要素。
【关键词】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政协;民生议事堂;协商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