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社院学报 >> 2024年第4期
摘要
日期: 2024-09-13

人工智能时代提升社会和谐度

面临的机遇、挑战与治理愿景

何云峰

社会和谐是美好生活的重要标志。在人工智能被广泛而深入运用的时代,社会和谐度的提升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人工智能的运用可以使人类获得更多的交往互动的自由时间;人类相互交往的空间范围也会得到极大扩展;人工智能时代,社会透明度显著增加,从而有利于保障社会公平;并且,通过社会治理技术的中立化克服人为的偏见和歧视,从而提升社会的和谐程度。不过,人工智能在增进社会和谐度的同时,也提出了诸多挑战。人工智能改变了文化主体在场性,给文化的历史传承和赓续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致使文化传承的代际和谐功能受到威胁;人工智能带来的高暴露可能吞噬社会公信力,撕裂各种人群,放大利益和诉求差距,从而威胁社会和谐;人工智能的运用可能引发贫富差距扩大并导致阶层固化,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会激发不同收入人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带来诸多不和谐因素;人工智能时代也可能引发新的社会公正问题,并进而挑战社会和谐度;人工智能时代还不可避免地给隐私保护提出挑战,并进而威胁社会和谐度。面对人工智能的双刃剑作用,人类要从强化社会治理着手,充分利用其积极方面,并消解其消极方面,从而不断提升社会和谐度。

关键词

人工智能;社会和谐;社会公平;社会治理;深层民生保障

作者简介

何云峰,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知识幻觉”及其风险治理探论

陈万球  罗一人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引领新一轮人工智能变革。生成式人工智能以强大的知识生成能力为基本特征,在提升人类知识与能力水平的同时,也使人类陷入“知识幻觉”旋涡之中。在缺乏批判性思考的情况下,将会放大知识生成的错误和不准确性所造成的危害。探究生成式人工智能“知识幻觉”风险及成因,寻求化解与科学治理之路径,对于推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始终沿着向上向善的目标发展、推动数字中国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知识幻觉;ChatGPT;风险透视;社会治理

作者简介

陈万球,哲学博士,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罗一人,长沙理工大学科技哲学与科技伦理治理创新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数字化时代“时间悖论”与人的自由发展——基于马克思自由时间思想的考察

张晓兰

自由时间是人类真正自由的存在形式,不仅是人类发展的必要基础,而且是人的发展空间。数字技术通过变革生产节约必要劳动时间,创造出大量自由时间,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然而,在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受数字资本逻辑支配,数字技术的运用悖谬性地加剧了时间异化,不仅出现了“劳动时间悖论”即劳动时间与自由时间在度上模糊,新型劳动时间同质化,而且导致了“发展时间悖论”即自由时间在质上变得消费化和娱乐化。有鉴于数字资本主义带来了这些“时间悖论”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就要认真研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技发展理念,规范数字资本运作,完善劳动保障的伦理规范机制,建构生命尺度的主体时间观念,让数字中国充满时间正义,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关键词

数字化时代;时间悖论;人的自由发展;自由时间;数字中国

作者简介

张晓兰,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哲学系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统一战线与中国式现代化新时间观下的文明建设——兼论统一战线的文化战略

谢 静 刘雅宁

当前诸多文化矛盾源于矛盾的时间观:文化复兴被理解为“往回看”,而文明建设则是“向前看”。把文明和文化看作理解现实的不同方式则不同于这种简单的二元对立,其体现了共时性与历时性的辩证关系。文明建设既扎根于微观的日常互动,也体现在宏观的交往秩序中,因此,作为交往实践的文化就是文明建设的基础。当前媒介与传播技术的发展,给交往方式和时空体验带来了巨大改变,深刻地影响了文化与文明建设。分析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与文明的新特征——“拼贴再生”与“交织并叙”,旨在阐释当下统一战线的新文化使命。

关键词

现代文明建设;文化使命;文化战略;新媒体环境;共时性与历时性 ;统一战线

作者简介

谢静,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统战基础理论上海研究基地专家,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媒介素质研究中心主任。

刘雅宁,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

 

人民至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

匡和平  匡 婕

“人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和“谁说了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要件、基本要求、工作指向和根本标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以人民至上为必然要求,坚持人民地位至上、人民权利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和人民满意至上,才能有效推动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民至上;人民地位至上;人民权利至上 ;人民利益至上;人民满意至上

作者简介

匡和平,博士,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三级教授。

匡  婕,硕士,中山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由治及兴”新阶段香港特区政治发展前景展望

郝诗楠

在“由治及兴”新阶段,香港特区的经济社会问题的解决仍需要坚实的政治基础;在此阶段,香港的政治发展不应简单延续“由乱到治”的逻辑,而需进行一定的转换;香港国安法、《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立法及选举制度改革等均属于“由乱到治”阶段的重要任务,进入“由治及兴”阶段后香港应分类细致地推进政治上的优化与调整。具体而言,香港政治发展应在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的前提下,结合特区实际全面推进民族-国家在香港的建构;同时,优化特区政治制度,在坚持行政主导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具有香港特色的中国式民主制度”,为香港的良政善治进一步夯实基础,持续保证香港经济社会的繁荣与稳定。

关键词

由乱到治 ;由治及兴 ;政治发展 ;香港 ;“一国两制”

作者简介

郝诗楠,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术前沿与动态统战工作的元问题与底层逻辑

姚俭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心与统战工作关系的重要论述深刻阐发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心向背定兴衰”的铁律,揭示了统战工作的元问题、底层逻辑及其本质要求。其中,一致性与多样性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演进建构起了统战工作底层逻辑;基于建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大团结大联合则体现了统战工作底层逻辑的本质要求。

关键词

统战工作;底层逻辑;大团结大联合;人心政治

作者简介

姚俭建,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教授,法学博士。

 

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与叙事方式创新研究

杨卫敏

提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权,需要针对当前话语与语言、学术与政治、理论与叙事不够匹配甚至存在脱节现象,推进话语体系构建完善与叙事方式改进创新,积极回应社会和国际关切。强调中国特色又不能把所有问题简单归结为“中国特色”,突出新型政党制度的创造性又纳入世界政党政治学理框架,凸显制度优势又着力有效解疑释惑,坚持以我为主又善于换位思考。要放大叙事格局、完善叙事体系、改进叙事方式,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内在逻辑,形象、鲜活、全面、充分展现出来。历史逻辑要融入协商建国宏大叙事,理论逻辑要融入全人类共同价值,实践逻辑要融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要提高站位、放大格局、完善制度、提升效能、拓展路径,进一步为话语构建和提升提供机制保障。

关键词

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叙事方式

作者简介

杨卫敏,中共浙江省委统战部二级巡视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央地合作参政党研究组合首席院外专家,浙江省政协特约研究员。

 

近年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研究:述评与展望

梁晓宇  李文迪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型政党制度”这一重要命题以来,学界围绕这一命题的概念、内涵、渊源、内容、优势、完善路径等,展开了全方位的讨论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现有的研究成果对于全面深入理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提供了有益参考。当然,现有研究在研究内容、方法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加强实证研究,拓展研究视野。

关键词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内容;贡献 ;意义

作者简介

梁晓宇,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党建教研部教授,九三学社四川省委思想建设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

李文迪,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党的建设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

 

文化 • 历史 • 人物 黄埔元老郑洞国——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

邵  雍

郑洞国的军旅生涯是从国共合作的黄埔军校开始的。北伐期间他深切感受到共产党领导的民众运动的强大力量,但他一直把校长蒋介石作为革命领导者来拥戴,在国民党右派发动“清共”后继续留在国民党军队里。随着日本加紧侵华、民族矛盾上升,有着爱国情怀的郑洞国率部奋起抗日,在长城古北口、台儿庄、昆仑关等地不断抗击日军。后指挥中国驻印军反攻日军,为收复缅北及支援整个缅甸战场作出了贡献。1948年春,郑洞国受命困守长春对抗解放军,10月18日,在长春西城率部4.7万人投诚。之后在共产党的帮助下逐渐转向人民立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席,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为祖国统一民族振兴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徐向前、聂荣臻等人都做过郑洞国的工作,从郑洞国身上,可以看到党的统战政策的巨大感召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

黄埔军校;黄埔精神;郑洞国;抗日;祖国统一

作者简介

邵  雍,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特约研究员。

 

青年学人论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反思——基于马克思“有原则高度的实践”论析

邢海峰

马克思“有原则高度的实践”这一命题,至今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深度开掘。当今依然处在马克思所指明的历史时代,现代化的全面推进仍是中国之际遇。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当代进行“有原则高度的实践”,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不应仅局限于中国主体特殊性的建构和完成,更关联着为人类创造普遍性的世界历史命运。这意味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要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精神和文化支撑,也要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思想先导和价值理念。

关键词

文明建设实践 ;现代文明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两个结合

作者简介

邢海峰,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