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社院学报 >> 2023年第1期
摘要
日期: 2023-01-11

准确把握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

【作者】桑玉成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摘要】准确把握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深刻内涵,仅仅知道上海是“首提地”还远远不够,更需要把握“首提”这个理论的“时空点”。古北社区是上海市较早的一批国际化社区。古北市民议事中心是用来为居民讨论公共事务的场所。同时,该议事中心还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批设置的基层立法联系点。当时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听取了相关方面的工作和情况之后,才指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概念和理论,其根本指向主要在于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实践的理论概括;二是直接对冲西方国家那种“唯选举主义”的民主。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深刻内涵,可以有三个方面视角:一是将民意贯彻到政治过程之中;二是用政治过程来推动政治发展;三是致力于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完满统一。

【关键词】全过程人民民主;政治过程;政治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政党自觉与中国统一战线发展的历史主动——“统一战线与中国式现代化”研讨会观点综述

【作者】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统战基础理论上海研究基地

【摘要】2022年11月16日,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统战基础理论上海研究基地召开“统一战线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会议,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20余人与会。会议由统战基础理论上海研究基地专家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陈明明教授主持。复旦大学统战部部长赵东元院士、上海市委统战部研究室主任翟靖致辞并全程参加了会议的讨论。与会学者从多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政治基础、政党自觉、统战空间和中国统一战线发展的历史主动,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统战基础理论的创新观点。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政党自觉;统一战线;历史主动

“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析论——兼谈全过程人民民主对人类政治文明的贡献

【作者】王怀强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

【摘要】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这一重大命题是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唯物史观,站在人类历史和全球发展的高度,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作出的重大创造,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理论内涵,对当代世界民主发展具有重大的思想引领意义。从历史层面看,这一命题揭示了民主成为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人类历史发展在其特定阶段即现代社会兴起的产物;从理论层面看,这一命题揭示了民主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权利,现代社会民主实现的道路和形式必然是多元多样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民主的成功形态,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为21世纪人类民主发展和政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关键词】民主;共同价值;现代社会;全过程人民民主

全过程人民民主超越西方自由民主的三维审视

【作者】乔 瑾  郭明月  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站在世界民主政治发展的视角,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是对中国式民主的完善,也是对西方自由民主的超越。从理论层面看,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实质民主对形式民主的超越;从实践层面看,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过程民主”对“选举”民主的超越;从价值层面看,全过程人民民主打破了西方自由民主方式,回归了民主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核心,树立了民主实现形式多样化的价值导向,引导了世界民主政治不断更新调试的价值基准,为世界民主政治的发展打开了新视野。

【关键词】全过程人民民主;超越;西方自由民主;理论;实践;价值

习近平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原创性贡献研究

【作者】冉小毅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紧紧围绕“如何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推进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新境界。

【关键词】新时代;统一战线;重要思想;原创性贡献

上海与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发端研究

【作者】肖存良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近代以来,上海迅速崛起,经济发达,交通便捷,文化多元,治理包容,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思潮都汇聚于上海,从而为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发祥于上海提供了理想的经济社会和历史文化条件。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的传入地,列宁的民族与殖民地问题理论最早译介和传播在上海;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提出地,中国共产党关于与中国国民党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议决案正式提出在上海;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实践的始发地,国共合作的政治实践发端于上海。上述三个方面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发祥地,这是上海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伟大开端中的历史定位。

【关键词】上海;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开端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的脉络耙梳、要义研炼与时代展望

【作者】杨世照  高福进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统一战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结晶,中国共产党历来把统一战线工作视为大政方针的关键内容。统一战线由思想滥觞发展至科学理论、由革命法宝进阶为复兴法宝、由克敌制胜之“术”过渡到执政兴国之“道”,首要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关键在于站稳人民立场,重点在于推进统战工作规律化、科学化、真理化进程,基础在于以大团结大联合的永恒主题涵养其内涵宗旨,根本在于以服务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为逻辑起点、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终点。故此,梳理其历史脉络、提炼其核心要义是建构未来的理论先导,也是增强新时代统一战线制度自信、历史自觉和精神主动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脉络耙梳;要义研炼;时代展望

中国式现代化与“两个健康”的实现路径——基于浙江省的实践探索和前瞻分析

【作者】杨卫敏  浙江省委统战部

【摘要】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如何抢占世界科技制高点、抢抓全球科技发展先机,如何打好安全发展的战略主动战,是党和国家与民营企业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时代命题。全面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民营经济实现健康发展和新飞跃的根本途径。培育堪当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重任的新时代优秀企业家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核心战略任务。建立健全坚强有力高效的工作体系是实现“两个健康”的组织保障。要着眼于促进重大经济工作与重大政治工作的有机统一,加强党对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战略谋划和统一领导。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民营经济;两个健康;统战工作

中共台湾省工作委员会与台中“二·二八”起义

【作者】宋帮强  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台湾发生“二·二八事件”后,谢雪红身为中共台工委直接领导下的成员之一,事前没有接到省工委任何通知,只能一面找党组织一面参加斗争。她号召台中市民反抗国民党暴政,并率领市民顺利攻占台中市国民党政、军、党、团各个机构。然而,在中共台工委书记蔡孝乾的指示下,谢雪红被迫将革命领导权让给了台中士绅们所把持的处委会。结果台中士绅们一方面竭力压制台中市民的革命活动,另一方面暗中将革命活动报告给国民党军政人员。为了扭转不利的革命形势,谢雪红以“民军”为基础另行成立“二七部队”,要将武装斗争进行到底。她领导的“二七部队”不仅给国民党军以沉重的打击,而且有效地震吓牵制国军,使得台中市区死伤人数大为降低。为了保存自身实力,中共台工委要求“二七部队”中的谢雪红等中共党员撤退。谢雪红离开后,古瑞云率领“二七部队”奋勇抵抗国民党军,但由于“二七部队”武器弹药无法补给且两路受敌,最后被迫埋藏武器后自行解散。

【关键词】谢雪红;人民协会;中共台湾省工作委员会;台中“二·二八”起义

中共台湾省工委在“二·二八”事件中的作用与影响

【作者】季 平  上海市台联

【摘要】“二·二八”事件是台湾光复后发生的民众反抗国民党独裁腐败统治的社会事件,其规模之大,冲击之深,至今仍对台湾政治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以中共台湾省工委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及其政治盟友在事件的一些关键场域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在台湾革命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使之融入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为人民解放战争作出了贡献。准确描述中国共产党人在事件中的作用,完整记录其在包括台湾革命史在内的整个中国革命史中的影响,澄清被“台独”势力扭曲的历史,实有必要。

【关键词】中共台湾省工委;“二·二八”事件;作用与影响

台湾省工委与“二·二八”事件

【作者】郭海南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央委员会

【摘要】1947年2月28日,因台北烟草专卖局缉私警察殴打贩卖私烟的女烟贩激起民众愤慨,从而引发全岛民众反对国民党当局专制统治、要求民主自治的反抗运动,史称“二·二八”事件。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全岛性抗争运动,中国共产党台湾省工作委员会迅速在谈判战线、武装战线和宣传战线开展斗争,并在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台湾省工作委员会;“二·二八”事件;台盟

祖国统一视域下“二·二八”事件再思考

【作者】张 波  贵州省社会主义学院

【摘要】“二·二八”事件是一件发生在台湾历史上两岸同胞都难以忘却的历史悲剧。还原“二·二八”事件历史真相,分析其产生原因,进而对其客观、全面的定性是我们纪念这起历史悲剧的客观要求。从原因分析,国民党当局专制、腐败是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综合学界关于事件的认识,事件是一起发生在特定时期的一场台湾同胞反抗国民党专制腐败统治的自发性、全民性的爱国、民主自治运动,同时也是新民主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二八”事件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内容。

【关键词】“二·二八”事件;历史真相;祖国统一

近代上海城市集聚与文化洪炉效应——以路易·艾黎为个案

【作者】熊月之  上海社会科学院

【摘要】近代上海作为中国最大城市,在多种因素错综复杂的作用下,产业、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多方面集聚,形成文化洪炉效应,表现为无论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极端对立的两极,以及两极之间的各种形态,在这里都普遍存在。如此复杂的存在,经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群体利益的各种政党、社团、报刊的宣传、讨论与争论,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交锋与融合,推动了上海政治文化的发展。这使得各类移民,包括不少外侨,广泛受其影响。有些外侨,在其母国思想本不激进,但来上海以后,深受环境刺激与上海文化影响,逐渐同情中国人民,热爱中国文化,乃至走上革命的道路。路易·艾黎是其中佼佼者。他在上海工作十一年,对上海社会有深刻了解,在上海接触并学习马克思主义,利用其公共租界工部局工厂督察长的特殊身份,将其住所变成中共地下党的秘密据点,共产国际中国组织地下电台办公地,掩护了多名中共地下党员,参与创办共产国际指导下的杂志《中国论坛》,并协助宋庆龄做了很多革命工作。他是受上海城市文化熏陶成长起来的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剖析艾黎思想演变、革命实践,对于理解近代上海城市集聚文化洪炉效应,是极佳个案。

【关键词】路易·艾黎;近代上海;城市集聚;洪炉效应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