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统一战线践行团结奋斗的路向选择
【作者】崔海教,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高级编辑。
【摘要】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也是新时代全党工作的重要主题。深入研究领悟团结奋斗的丰富内涵与核心要义并具体践行,是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责任与使命。统一战线践行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需要把握方向,明确路径;要把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内在自觉、围绕明确目标、健全系列保障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推进。
【关键词】团结奋斗;党的领导;内在自觉;围绕目标;系列保障
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要求
【作者】刘建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丹琛,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论述,牵住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牛鼻子”,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正确理解“自主知识体系”,关键是把握三个词,即“自主”“知识”“体系”。完成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任务,要努力实现自觉自主,从中国大地、中华文化和中国实践中汲取本土精华;注重知识转化,进行自下而上经验总结和自上而下普及转化的双向奔赴;推动体系构建,实现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系统集成和拓展完善。
【关键词】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自觉自主;知识转化;体系构建
共同话语的形成与统一战线话语权
【作者】商红日,上海市新时代统一战线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基地首席专家、教授,全国统一战线基础理论复旦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
【摘要】话语权就是在一定的话语形成上所呈现的理论与实践效力。话语权的要义存在于它与话语形成的关系中。话语形成是指能够体现一定的理论或实践所具有的根本性、标志性及权威性效力的固定表达,它完整地体现出了话语生产的结果状态。如何认识和运用话语权,取决于对话语形成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在统一战线领域,共同话语形成恰是统一战线形成的重要标志。以共同话语形成来定义统一战线话语权,那么,统一战线话语权的实质深深蕴含于以共同话语形成为标志的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中,体现为统一战线共同话语的效力。
【关键词】统一战线;共同话语形成;话语权
20年来“新的社会阶层”研究回顾与展望
【作者】李骏,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陈雨蒙,上海社会科学院人类健康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摘要】自党中央提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概念后,学术界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缺乏系统性的总结。基于CNKI(2000—2022年)的文献数据,对20年来新的社会阶层研究进行回顾发现:在基本概况上,该研究领域经历了探索、爆发、回落、上升企稳四个时期,统战部门期刊、人员、网络占据主导地位;在研究内容上,主要是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概念进行溯源与群体确认,了解此群体的政治态度以及对他们的政治引导和组织;在发展脉络上,呈现出从参政议政的主体参与到社会治理的组织动员全过程。展望未来,需要在加强统战研究、丰富群体研究、深化理论研究等重点方向上着力。
【关键词】新的社会阶层;统一战线;政治态度;政治参与;社会治理;身份认同
探索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作者】王思政,上海市宏观经济学会会长,高级经济师,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全球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没有前例可循的现代化,是学习人类文明成果和创造新文明的现代化,是有可能改变全球发展格局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和平崛起的现代化,是充满挑战的现代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创新突破,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进行时和探索型,现代化目的之一是发展经济,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增添物质和文明基础。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大变局;两元体制;超大人口规模;未富先老;和平崛起
中国式现代化中的统一战线:理论意涵与实践机制
【作者】王礼鑫,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教授、副院长,上海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基地)执行副主任、研究员,上海市政治学会副会长。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将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中持续拓展和推进。由此,党全面领导中国式现代化中统一战线的意涵是:统一战线是中国式现代化蓝图规划设计的重要参与力量,是中国式现代化实施推进中的集体行动联盟,是解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主体力量,是克服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主观与客观间矛盾的独特力量。新时代、新征程,统一战线除了要继续坚持和发展领导-跟随机制、组织吸纳机制、情境同构参与机制等,更要创立或完善共识形成机制、创新孵化机制、政策效果反馈与促进变迁机制等。这些实践机制的有效作用将有助于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统一战线;实践机制
统战团结精神与现代中国社会的组织化
【作者】邹诗鹏,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民族研究院院长,国家“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上海统战基地(复旦大学)首席专家。
张露思,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
【摘要】中国共产党通过统战工作,实现了现代中国社会的组织化,体现了统战团结精神。现代社会乃是有活力、有序的组织化社会或有机社会,社会学有关有机团结思想有益于理解现代社会的组织化与有机化。统战工作达到的团结,显然不是机械团结,而是强调一致性与多样性辩证统一的有机团结,是统战团结。中国共产党的统战工作以尊重分工但又超越分工及其特殊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学说为理论基础,强调“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致力于重建社会关系,实现广泛的社会动员与团结,形成了优越于自由主义政体的现代社会动员及其组织化传统。新时代中国统战及其社会的组织化,特别体现为:国家民族的集聚与认同建构;吸纳与团结知识分子以推进社会的理性化;吸纳和团结新的阶层人士特别是民营企业家以推进经济社会建设。
【关键词】统战团结精神;社会的组织化;有机团结;社会团结
新时代侨务政策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启示
【作者】吴瑞君,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助理、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罗志华,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侨务工作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长期性、战略性工作,是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文章基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分析了近年来国家侨务工作面临的复杂多变的国际竞争环境、全球化人才流动格局变化和海外侨情变化等新挑战新要求。比较了各国侨民战略与侨务政策的阶段转变和特色差异。新时代我国侨民战略与侨务政策体系仍面临不少挑战,必须积极借鉴国外在构建侨民战略框架、完善涉侨法律体系、推行引资引智计划、创新侨民工作格局等方面的经验,从建立中国特色侨民战略体系、加强海外人才风险预防、整合优化涉外资源、构建“大侨务”工作格局、积极开展民间外交、加强实地调研等方面优化侨民战略与侨务政策体系。
【关键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侨民战略;侨务政策;国际比较
习仲勋对统一战线的探索、丰富和创新
【作者】张献生,中共中央统战部原副秘书长。
【摘要】习仲勋是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长期担任地方和中央的领导职务,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卓越领导者、模范执行者和实践探索者。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习仲勋倾注大量心血致力于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在统一战线的基础理论、重要领域、方式方法、实践运用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和独到见解,丰富、发展和创新了党的统一战线思想理论,对做好新时代党的统战工作,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充分发挥凝心聚力的重要法宝作用,提供了深刻启示和重要遵循。
【关键词】习仲勋;统一战线;深刻启示
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统战工作的历史考察
【作者】班印正,华东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卢丽刚,华东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红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摘要】如何维持组织的生存、发展,团结一切力量进行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和获得公众的认可、信任,是井冈山时期党的统战工作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在这一时期,毛泽东、朱德等共产党人积极同游民无产者、广大农民、中间阶级、工商业者等社会各阶级开展统战工作,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形成了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推动了革命根据地各项建设,开辟了适合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在新时代,开展统战工作,我们要强化政治引领,坚持党对统战工作的领导;要把握本质要求,始终坚持大团结大联合;要增进思想认同,坚持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要注意工作方法,正确处理好社会各阶层的关系。
【关键词】井冈山时期;统战工作;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与统一战线的使命担当——“中华民族复兴与现代文明”学术研讨会观点综述
【作者】梁君思,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统战基础理论上海研究基地研究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研究基地研究员,上海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研究复旦大学基地研究员。
【摘要】作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蕴含着丰富的统战理念,拓展了统战工作的内涵,赋予了统一战线新的使命,为新时代凝聚统战力量、激活统战资源、彰显统战担当、做出统战贡献提供了新的视野。在历史使命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民族复兴的必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对构建现代政治文明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在发展逻辑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体现着普遍性与特殊性、世界性与民族性、一致性与多样性、时空性与实践性等多重面向。在统战担当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涉及准确研判国际统战中的敌与友、重新定位统一战线的功能价值、持续优化统一战线的海外环境。在统战贡献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涉及文化认同及政治认同、宗教问题及文化出海、文明发展及话语建构。
【关键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统一战线;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海外统战;文明互鉴
社交媒体环境下统一战线的话语体系建构研究
【作者】潘同人,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政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摘要】话语体系的建构一直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统一战线话语体系由民主话语、团结话语、发展话语和治理话语构成,这种话语体系的特殊性在于话语主题的政治性较强,话语内容分散于诸多领域,话语建构需要借助于情感策略,话语传播滞后于工作实践。统一战线话语体系可以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塑造统一战线的社会事实,在复杂的网络信息生态下解读评价统一战线的实践,在日常的宣传报道中彰显统一战线的制度优越性,在社交媒体平台讲述鲜活生动的统一战线故事,在微小叙事中再现统战工作的光辉历史。在社交媒体环境下建构统一战线的话语体系,应当注重标题创意,推送生活服务性信息,做好话语素材的甄选,强化视觉叙事,优化政策评论,设计统战宣传的生活场景,善于统战话语的“二次开发”。
【关键词】社交媒体;统一战线;话语体系;统战部门;统战宣传
智媒时代国家认同图式的挑战与再塑——从“想象的共同体”到命运共同体
【作者】汪永安,东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摘要】国家认同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础,需要国家共同体与民众个体的双向互动。增进民族情感是实现国家认同的核心要义,以时空维度建构“想象的共同体”是实现国家认同的理论基础,延续民族文化基因是国家认同的历史逻辑,重构认同图式是实现国家认同的时代诉求。从打破传统桎梏到发挥新时代新技术优势,互联网信息技术不再只是一个载体和工具,更是国家认同图式的时代创新,同时也助力“想象的共同体”的重构与再塑。在数字场域下,信息化、碎片化也带来一定的挑战,不确定性成为常态,如何利用智媒技术凝聚共同体价值共识并强化国家认同感是新时代的重要命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最终实现命运共同体。唤醒网络空间中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推动对国家共同体的群体认同,不仅有利于达成集体价值共识,更能激发广大民众共通一体的想象,共享历经时代升华后的共同体感。
【关键词】国家认同;想象的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智媒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