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社院学报 >> 2024年第3期
摘要
日期: 2024-05-24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

“三大法宝”之首——

中国共产党百年统战回顾之一

欧阳淞 徐建刚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三大法宝之一,这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得出的结论,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实践中,得出的重要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同时,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和领导人民的过程中,把党的统一战线理论转化为各个时期的政策,从而赢得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动员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奋斗,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回顾这一历史,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统一战线,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法宝;统一战线;党的领导

作者简介

欧阳淞,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全国党建研究会顾问,原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

徐建刚,上海市社联副主席,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

专题聚焦:

“两个健康”与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笔谈|超大城市率先走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张晖明 刘胜军 俞秋勤 郁瑞芬

章 毅 赵丽佳 谭黎敏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我国经济进入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期,进一步稳定民营企业家预期、激发民营经济创新活力和内生动能尤为重要。

平台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机制分析与路径优化——基于平台数字劳动的微观视角

汤蕴懿 曹渠宁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平台经济是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平台企业是民营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平台经济的特色优势,引导平台企业在共同富裕中发挥更大作用,是夯实中国共同富裕基础,引导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以劳动分配为微观视角,解析平台数字劳动在平台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与价值分配过程,旨在深入分析平台经济助力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以及面临的现实问题,并提出进一步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

平台经济;平台数字劳动;平台型民营企业;共同富裕

作者简介

汤蕴懿,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曹渠宁(通讯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企业家精神的知识结构与演化路径研究

贾少谦 侯冠宇

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文章基于CSSCI和中文核心数据库,运用Ucinet和CiteSpace文献计量方法,探讨企业家精神的历史演变、研究热点及未来趋势。研究发现,企业家精神研究从学习探索阶段向开拓进取阶段的转变,呈现“由外及内深入”“内外因素兼顾”“以创新发展为主”的特征。高等教育机构间的研究合作呈现出“校际合作密切”“校内单打独斗”的特点。研究主题涉及中国式现代化、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联、企业家精神的历史演变以及在法治营商环境下的企业家精神培育。未来研究可结合多层次、多领域、多主体的视角,进一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和企业家精神的多维关系。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企业家精神;高质量发展;知识图谱;文献计量

作者简介

贾少谦,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海信集团控股公司董事长,博士研究生。

侯冠宇,中国政法大学企业家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博士研究生。

统一战线与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复兴与人类文明发展——兼论新时代统一战线要对标中国式现代化

余源培

读懂中国,关键在于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如何找到自己的复兴之路,实现从传统文明到现代文明的转型,这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面临的核心问题。转型归根结底是人性的改造和人的发展,并与社会改造紧密相连。现代化对于所有民族和国家而言,都是一项普遍的、不可避免的历史性任务。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两条互补的思路:一条是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另一条是东方落后民族和国家的非西方现代化道路。后一条道路的开辟,会遇到一系列的历史难题,需要用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方法来破解。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塑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也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新时代统一战线要对标中国式现代化。

关键词

中华民族复兴;世界文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统一战线

作者简介

余源培,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统战理论研究基地顾问。

统一战线深化服务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若干对策性思考

程竹汝 刘自勋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作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在要求和战略布局之一,蕴含着统一战线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以坚实的大团结大联合的统战优势服务全过程人民民主,正是这种内在联系的规律性内涵和实践要求。统一战线深化服务全过程人民民主之实践,应着力激发民主党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功能;提升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政治参与的能力和参与度;夯实民营企业家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政治地位;同时,强化基层统战和网络统战,拓展统一战线服务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多维渠道。

关键词

统一战线;全过程人民民主;民主党派;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非公经济人士

作者简介

程竹汝,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行政学院教授,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

刘自勋,上海交通大学党委统战部副研究员。

新时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建构与效能提升路径分析

郭定平 等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示了其无与伦比的适应性和优越性,理解这一制度的关键在于理解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结构关系,以及理解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权与社会治理中的功能差异。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逻辑重在阐释中国民主党派的政党属性、中国党际关系的合作属性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现实规定性。多党合作与竞争是政党政治的两种不同运行方式,适应不同的现代化发展条件。多党合作是中国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产物,不仅适应中国实际,也带来了民主、稳定、秩序和繁荣。据此逻辑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就能提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全球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面向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最大限度地提升其治理效能,为此必须正确处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发挥新型政党制度作用的关系,真正做到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和协商民主的有机统一,并加强各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使之成为有位有为、有力有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

关键词

新型政党制度;理论逻辑;话语体系;治理效能

作者简介

郭定平,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新时代统一战线研究复旦大学基地执行主任,上海市政治学会会长。

统一战线学研究论问题导向与统一战线学自主概念体系的构建

龚少情 李承红

统一战线学的发展和理论影响力的扩大有赖于统一战线学自主概念体系的创建,有赖于统一战线学之标识性概念的出现。统一战线学目前还是冷门之学、边缘之学,但多年来,统一战线学研究者在理论研究和概念的创建中依然养根以俟实,焚膏以继晷,进一步增强了学科自信和学术自信。当然,比之其他成熟的学科,统一战线学在概念的学理性、解释力以及适用性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这些需要研究者们继续强化统一战线学概念构建的主体性自觉。统一战线学概念的构建,不能从文本出发,也不能是哲学家的纯粹思辨和玄想,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立足统一战线的中国性问题,不断推进统一战线学的概念更新、概念创建和概念家族的成长。

关键词

问题导向;统一战线学;概念构建;话语体系

作者简介

龚少情,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教授,博士,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李承红,美国南卡大学政治学博士,共青科技职业学院教授。

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若干问题回溯性反思

许奕锋

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是一项集政治性、政策性、综合性等理论特性于一体的重大学术工程。加强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具有推动统一战线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显性效应,能够为统一战线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提供学科支撑和理论指引。但不可忽视的是,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面临不少问题与挑战,主要表现为基础理论相对薄弱、学术话语体系没有完全形成、学科归属存在一定争议、学科建设力度亟待加强、学术资源相对匮乏等等方面。应立足对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中各相关基本问题特别是其存在的现实困境进行回溯性反思,以澄清研究范畴、修正认知误区和指明建设方向。

关键词

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话语体系;反思;学术资源

作者简介

许奕锋,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教授,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党外代表人士统战工作理论湖南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文化 • 历史 • 人物

司徒美堂与三个华侨政党关系略考

崔 珏

司徒美堂是著名爱国侨领,他较早提出了组建华侨政党问题,曾先后组建中国洪门致公党和中国洪门民治党,也一直被称作“中国致公党创始人之一”“中国致公党著名元老之一”。1949年他以美洲华侨代表身份参加了新政协会议。本文拟对司徒美堂与这三个华侨政党的关系进行梳理,力求使司徒美堂组建华侨政党的长期努力呈现较为清晰的脉络。

关键词

司徒美堂;华侨;中国致公党;中国洪门致公党;中国洪门民治党

作者简介

崔 珏,广州市社会主义学院教授、教研室主任。

青年学人论坛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四重逻辑审思

戴子薇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提出的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观点和指导思想,强调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并在现代背景下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深度交融:文化自信提供了内在动力,文化目标在于建构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文化交流则是中国现代化走向国际的重要途径之一。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文化形态的创新空间,通过对其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使命逻辑的剖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科学理论,其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这也有助于挖掘出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独特的文明基因。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文明;文化自信;现代化文明

作者简介

戴子薇,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