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社院学报 >> 2022年第5期
摘要
日期: 2022-09-19

准确把握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历史方位和责任使命——学习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精神

【作者】张献生  中央统战部

【摘要】新时代统一战线面临的时和势、肩负的使命和任务发生了某些重大变化,要从“三个更加重要”中深刻认识统一战线所处的历史方位,在“把握四个关系”中努力担负统一战线的历史责任,从目标、内容、保障三个层次着力实现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

【关键词】历史方位;历史责任;基本任务

从联合走向胜利:纪念中共二大提出统一战线政策百年学术研讨会观点纪要

【作者】欧阳淞  周汉民  熊月之  忻 平  苏智良

【摘要】今年是中共二大召开100周年,也是我们党明确提出统一战线政策100周年。五位专家学者的发言,深刻地揭示了中共二大的重要意义,清晰地展示了上海在这段百年历史中的特殊地位,全面总结了统战百年的发展历程与经验,鲜明地体现了统一战线在取得革命胜利和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热切地呼吁后人们要以史为鉴,发扬优良传统,坚守合作初心,开创统战工作的新局面,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关键词】中共二大;统一战线;联合;胜利

上海大学是统一战线的先行者

【作者】邓伟志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

【摘要】1922年7月23日,中共二大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在二大闭幕三个月后,国共两党合作办起了上海大学。上海大学的横空出世是国共合作的产儿,也是中国高校中贯彻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先行者。

【关键词】上海大学;统一战线;中共二大

人民政协性质定位变迁的制度逻辑及重要启示——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分析

【作者】毛 慧  中共临海市委党校

【摘要】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交融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其性质定位变迁经历了确立、初步发展、快速发展三个阶段。本文借助历史制度主义分析框架,研究人民政协性质定位变迁的内在制度逻辑。研究表明:国家宏观制度情景决定着人民政协性质定位的制度选择,经济意识、观念意识形态等变量及结构序列影响着人民政协性质定位的制度安排,制度与行为主体之间的互动推动人民政协性质定位的制度变迁。新时代人民政协性质定位的丰富发展,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紧密结合时代发展需求、调整政治变量序列结构、充分把握关键节点事件,开创人民政协事业发展新局面。

【关键词】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历史演进;制度逻辑

全过程人民民主显著特征的四个认识维度

【作者】马晨铭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西式民主经验的话语突围和现实超越,在新时代的历史平台中以独特的样式彰显中国式民主的构建道路。在世界—历史双重语境的塑造下,全过程人民民主于自身内在的历史生成逻辑、现实演进逻辑与文化批判逻辑中孕育产生,形成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复合结构形态,在多向共建、与时俱进、规范向导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依托下,呈现出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新样态。由此,根基独特、结构复合、体系完备、覆盖全面可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显著特征的四个认识维度,为深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提供借鉴价值。

【关键词】全过程人民民主;显著特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新型政党制度效能提升的路径研究

【作者】刘超伟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

【摘要】在世界政党制度大家庭中,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一种新型政党制度。新时代,全球化态势下争取制度话语权、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自身的发展等都迫切需要提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目前,因受西方主导政党制度话语权的困扰、中国自身政党理论话语体系不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自身实践不均衡、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不充分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国内的认同度、国际的话语权、各主体的发展、制度本身的发展等方面实然层面与应然层面仍存在差距。实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最大化是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的必然,主要应从提高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执行主体的能力、规范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运行机制、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理论体系、优化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发挥的环境、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组织形式的作用等方面着力。

【关键词】新时代;新型政党制度;效能;路径

代表制与民主的互动逻辑——汉娜·皮特金代表理论探析及现实启示

【作者】张 飞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摘要】代表理论在民主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代表成为民主权利合法性的重要来源之一,代表与民主构成了复杂的互动关系。美国现当代著名政治学家汉娜·皮特金在代表理论研究中作出了显著的贡献,表现在对代表概念的本质和内涵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代表概念内在的悖论和双重性,基于形式代表与实质代表两大脉络,对代表概念进行四维分类,形成了代表概念的标准解释。此后,西方代表理论向更深层次发展,涉及到代表模型的建立、代表回应性、代表行为间多重关系等多方面的研究。国内学界对代表理论研究相对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快,最初集中于对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梳理,之后随着西方政治思想的传播,中国政治学者的代表理论研究转向介绍西方代表理论,分析其缺陷,并借用西方代表理论,来分析中国特色代表制度的含义和类型,解释和阐述代表在中国的含义,探讨中国代表制度和民主制度未来可能实行的方式和走向。研究皮特金代表理论有助我们在理论层面汲取其研究方法和逻辑,立足中国国情,总结中国经验,深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的理论逻辑,丰富中国特色的民主理论基石;在实践层面坚持协商民主及群众路线,推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创新发展。

【关键词】代表理论;汉娜·皮特金;代议制;民主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法律建设及实现路径

【作者】李繁博  陈嘉业  翁琳璐  澳门理工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

【摘要】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引领我国科技创新,亟需推动湾区科技创新法律的发展。本文通过考察粤港澳大湾区现有的科技创新政策文件,以多地区联合立法为理论基础,探讨了加强科技创新立法的博弈空间及法系、关税、权限、服务等根本性瓶颈问题。研究认为,“一国两制”下的制度差异性是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的独特优势,而要使优势被充分利用,湾区内各城市必须合力加强科创法律建设:一是科技创新活动由政策主导转为法律主导;二是中央针对湾区科技创新领域进行放权;三是创新多地区联合立法的组织机构;四是创新知识产权交叉跨境诉讼解决机制;五是为湾区税收合作新平台建立法律保障。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法律建设;多地区联合立法

整合与重构: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演变与政治实践(1921-1949)

【作者】那日呼  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

【摘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对改变清末以降族际离散的状况及重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有着自己的设想。基于马克思主义自由、平等、反对压迫的价值追求,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平等的民族观,希望以此构建起一个新型的国家共同体。在革命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对多民族国情的认识逐渐深入。随着指导思想的本土化,共产党人逐渐扬弃外来理论与制度,获得了构建现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制度路径。在革命年代,实事求是的民族政策彰显着中共的先进性和正当性,在获得国内各民族的普遍认同的同时,亦消解了现代国家建设中的族际张力,构成了现代中国的合法性基础。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政策;国家建设

张民主之大纛:马叙伦在上海(1945-1947)

【作者】邵〓雍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1945年12月至1947年12月,马叙伦顺应时代潮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创建了中国民主促进会,并参与筹组上海市人民团体联合会、中国国际人权保障会等社会团体,在《周刊》《民主》《文萃》《群众》等杂志上不断发声,对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的一系列血案进行无情的揭露与声讨。在1946年“六二三”事件中他被打成重伤,全国瞩目。其斗争之勇敢、态度之坚决、立场之坚定在当时的民主党派人士中是罕见的。之所以如此,与中国共产党对他的支持与帮助是分不开的,同时也与他资格老、成名早、地位高,在上海各界特别是文教、出版界的知识分子中有着广泛的人脉与较高的号召力有关。

【关键词】上海;马叙伦;民主;光明;中国共产党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