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社院学报 >> 2023年第4期
摘要
日期: 2023-07-13

以“习近平的上海足迹”助力上海社院的主题教育

【作者】周汉民  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原院长,上海中华职教社主任,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

【摘要】为助力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的主题教育,笔者开设“习近平的上海足迹”主题课程。通过回顾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的七个月零四天的工作经历和到中央工作后对上海的关怀,引领受众感受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家国情怀、天下情怀。

【关键词】习近平;治国理政;上海实践;主题教育

宗教中国化视角中的宗教文化心态与国家认同

【作者】李向平  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讲席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二级教授

【摘要】在宗教中国化的核心要素之中,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应该是五大认同的基础和践行机制。因此,宗教中国化可以作为一个分析框架,从宗教中国化视角下的宗教文化心态重新理解在华夏文明历史中形成的中国概念、中国之中、天下人心及其中国性的起源,进而厘清宗教文化心态与文化中国与政治中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深层关系。而中国、中国之中、天下人心可谓中国宗教文化心态结构的原型。换言之,只有真正了解何为中国之心、何谓中国人等,才能真正理解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更好地解读宗教中国化以及宗教心态秩序,由此形成以中国之心为核心信念的文化心态与家国心态,促使中华文明社会不同于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体系的各种文明,也必然形成宗教中国化的特殊路径与经验构成,这大抵是考察新时代宗教中国化心态秩序构成的历史经验与现实问题的一个新路径。

【关键词】何以中国;宗教中国化;中国之中;文化认同;国家认同

坚持中国化方向是我国伊斯兰教适应中国社会的正确道路

【作者】丁 俊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城市民族和宗教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上海市政协十四届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

马黛瑞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2019级博士研究生

【摘要】坚持中国化方向,是我国各宗教在中国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伊斯兰教也不例外。实践表明,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承发展的历史,就是在中国化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的历史。中国穆斯林先辈在中国化道路上的探索与实践为后人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精神遗产和历史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和借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穆斯林要继续秉承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探索实践,加强经学思想建设,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致力于我国伊斯兰教在中国化道路上健康传承,行稳致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宗教中国化;伊斯兰教;中国穆斯林;历史进程;实践路径

基督教经典译介中的“中国化”传统

【作者】周伟驰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摘要】宗教的“中国化”(包括基督教的中国化)是近年来学界热议的话题。本文追溯历史,在民国时期基督教界即已提出“中国化”三字。从实践上看,在基督教经典的译介过程中,明清以来,一些译述者便早已看出“中国化”的表述方式的重要性,而在译述实践中予以落实。本文以三个例子来说明这种“中国化”,即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中译本在表达形式上的中国化,林乐知奥古斯丁传记针对中国宗教语境的中国化,以及雷鸣远奥古斯丁传记在语言、人情世故、内容上的中国化。他们体现了基督教有识之士为让奥古斯丁思想融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所作的努力。

【关键词】中国化;奥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利类思(Ludovico Buglio);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雷鸣远(Frederic Lebbe)

加强新就业群体视角的新社会阶层研究

【作者】李培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新社会阶层”与“新就业群体”有一定的交叉和重合,加强新就业群体视角的新社会阶层研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巨大社会变迁给我们提出的新课题。“新就业群体”就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较高,“流量”渗透到生产、评价、业绩以及经济社会地位等各个方面,群体内部分化很大,发展变化快速而迅猛,且以“新工人”为主体。当前,应从政治层面、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和文化层面四个方面全面加强“新就业群体”的研究。

【关键词】新就业群体;新社会阶层;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统一战线话语权建构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统一战线与话语权构建”学术研讨会观点综述

【执笔人】梁君思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统战基础理论上海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上海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研究复旦大学基地联络员。

【摘要】党的二十大以来,党中央始终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统战工作全面部署,统一战线呈现出团结、奋进、开拓、活跃的良好局面。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学和社会学,中国统一战线话语权建构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便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既有中国特色又有世界意义的知识体系、概念范畴和分析方法。这一探索,对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和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中国统一战线;话语权建构;历史使命;资源供给;行动价值

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统战话语体系的初步建构

【作者】唐智芊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克敌制胜、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在以往对统一战线的研究中,学界更多地聚焦统一战线的历史脉络、理论创新及经验启示,而对统战话语及统战话语体系建构则关注甚少。统战话语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统一战线的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而来的一套话语系统,包括统一战线的目标、对象、领导力量及策略方针等多个方面。建党初期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话语体系萌芽的重要时期,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统战话语体系的初步建构,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统一战线对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影响,同时对新时代大统战工作格局下的话语体系建构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统一战线;建党初期;话语体系;统战话语

中共二大前后党的宣传工作研究

【作者】张孟安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苏智良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特邀研究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摘要】宣传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政治优势,中共二大在党的宣传工作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二大召开前,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工作主要围绕抨击国际帝国主义和本国军阀以及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展开。二大召开后,党的宣传工作的重心有所转变,以宣传民主的联合战线为中心,党的宣传工作更加深入到民众之中。而二大之后党对农民宣传工作的失利,一方面是因为尚处于“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对农民问题乃至于中国革命前途的正确认识尚处于逐步形成的过程中;另一方面,受苏联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经验及共产国际指示的影响,党在这一时期更加重视在工人群众中进行革命思想的宣传。

【关键词】中共二大;宣传工作;联合战线;工农宣传

新形势下留学人员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路径探析

【作者】王 凯  管理学博士,教授,英国萨里大学访问学者,现任贵州理工学院体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摘要】大变局下国际传播工作形势严峻,现有话语体系在面向西方社会公众方面,其成效存在一定不足。留学人员作为推进国家发展的重要群体,是提升对华认知、展现中国形象、促进国际关系的关键角色。统战工作应有的放矢,加强科学指导,聚焦留学人员在意识形态引领、体制优势展现及文化交流纽带等国际传播功能,促使留学人员在“全空间、全领域、全流程”三个传播层级发挥作用。通过探索留学人员在国际传播工作中的协作参与,明确其传播功能路径,以改善国际传播成效,构建良好外部环境。

【关键词】国际传播;留学人员;统一战线;多层次路径

发挥统一战线作用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

【作者】陈仕伟  哲学博士、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共江西省委统战部新时代统一战线理论研究创新基地(江西财经大学)研究员

【摘要】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就需要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就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因此,新型举国体制与统一战线具有天然的耦合性。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必然性分析,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必然要求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只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作用,就必然有助于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实现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统一、实现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跨学科的协同合作和我国科技事业的开放发展。同时,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作用,健全新型举国体制,需要处理好党的领导和业务领导、政产学研、国企和民企、自主和开放的关系。

【关键词】新型举国体制;统一战线;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世界科技强国

全过程人民民主视域下基层民主协商机制构建研究

【作者】贾丽红  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胡 剑  法学博士,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摘要】基层民主协商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最广泛的生动实践。当前,基层民主协商面临着协商主体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亟待提升、协商议题公开征集与科学商定尚需改进、协商过程互动交流与双向监督体系缺失、协商成果落实与办理反馈时效存在不足、协商制度规范与常态化机制的双重缺位等现实问题。破解基层民主协商现实问题理应遵循协商主体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齐抓、协商议题公开征集与科学商定结合、协商过程互动交流与双向监督共重、协商成果落实与动态反馈有效衔接、协商制度规范与常态机制双重规制原则。在此基础上,要通过健全基层民主协商主体能力多重涵养机制、健全基层民主协商议题公开征集商定机制、健全基层民主协商过程互动监督畅通机制、健全基层民主协商成果转化落实衔接机制、健全基层民主协商制度保障常态运行机制对基层民主协商现实困境进行制度规范。

【关键词】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民主协商;机制构建

上海统一战线参与城市基层治理路径研究

【作者】李振全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党委副书记,上海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基地副主任,副研究员

奚俞勰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助理研究员

【摘要】本研究从坚持政治引领、推进组织建设、整合统战资源等方面,分析当前上海统一战线参与城市基层治理方面的主要经验、做法以及存在的不足,在借鉴其他省市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上海统一战线参与城市基层治理五方面的对策建议:一要积极构建大统战治理格局,二要加强基层统战工作队伍建设,三要探索互联网和大数据在基层统战中的运用,四要构建统一战线参与基层治理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五要建设和打造基层统战阵地和功能性平台。

【关键词】统一战线;城市基层治理;基层统战

历史中国的社会与法律面相——读《中国文化要义》和《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作者】陈明明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统战基础理论上海研究基地专家委员会主任

【摘要】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和瞿同祖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分别从伦理角度和法律角度对传统中国的伦理形态、行为规范和精神特征作了深刻而精要的阐释,是人们理解古代中国政治社会生活逻辑的重要著述之一。相对而言,梁漱溟的“文化”具有一种宏观比较社会史的色彩,瞿同祖的“法制”则可归入一种相对微观的法律功能主义的叙事,无论是“纳国家于伦理,以教化代政治”,还是“法从礼出、以礼入法”,都反映了古代中国的道德、伦理和法律所共同维护的统治秩序及其原理,从政治学上说,它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传统中国国家演进之路和反思现代中国国家治理之变的有益的特殊视角。

【关键词】伦理本位;礼法秩序;古代文明;国家成长

亦敌亦友:中共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研究(1931—1934)

【作者】陈 玉  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唐国平  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统一战线作为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统战史中是一个“特殊”的角色,以“敌”和“友”的身份交替存在。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特殊的革命环境、复杂的社会背景使中共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经历了从“敌”到“友”的转变,但这一转变并非一蹴而就,1931年至1934年便是中共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由“敌”到“友”的过渡阶段。这一“亦敌亦友”的认知在理论与现实的多重因素下产生,对苏区发展、抗日战争和中共统一战线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民族资产阶级;统一战线;苏区

许德珩:为民主和科学奋斗一生

【作者】李 迅  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办公室四级调研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

【摘要】许德珩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九三学社的创始人和杰出领导者。他长期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并肩战斗,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长期担任九三学社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重要职务。90岁时,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宿愿。他的一生是为民主和科学奋斗的一生。

【关键词】许德珩;民主;科学;五四运动;九三学社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