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文化学院 >> 稿件
寻找诗意中的江南—外国留学生城市行走活动走进黎里古镇
来源: 中华文化培训交流处 日期: 2024-10-24

10月17日,“寻找诗意中的江南”外国留学生城市行走活动在苏州黎里古镇的青石板路上响起了脚步声。这次活动由上海中华文化学院、江苏中华文化学院、上海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主办,苏州海外联谊会承办。上海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陆琦、江苏中华文化学院一级巡视员魏晓蕾、上海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陈秀猛出席活动分享会并致辞,吴江海外联谊会会长陈伟杰出席活动分享会。北京语言大学原校长崔希亮教授,上海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音乐学院教师,浙江中华文化学院代表等嘉宾,上海大学来自近20个国家的29位留学生参加活动。

陆琦在致辞中表示,江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三角区域共同的文化标识。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在隽永秀丽的江南山水间留下了传诵千古、脍炙人口的诗歌名篇。上海中华文化学院携手上海高校及长三角地区联合举办行走活动,希望藉此让外国留学生身临其境于诗人笔下的水村画船、枕河人家、小楼深巷、粉墙黛瓦、杨柳堆烟、吴侬软语间,对江南文化绵延千年、赓续不断的文脉产生更深的了解和独到的见解。

魏晓蕾在致辞中表示,这次是上海江苏两地中华文化学院首次合作开展留学生走入江南古镇活动。从古至今,江苏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无数文人墨客与风流雅士。精致典雅的吴越文化与刚强雄浑的楚汉文化相映成趣,南北交融的金陵文化与淮扬文化相得益彰。江苏历来崇尚教育,目前全省共有大学168所。青年正成为国际间文化交流的主力军,期盼大家能找机会跟江苏的大学生们展开面对面的沟通,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

陈秀猛在致辞中表示,带领上海大学外国留学生来参加这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交流活动,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和探索。黎里古镇至今依旧保留着较为原生态的江南水乡生活,在小桥流水间隐现着唐诗宋词元曲的经典意象。行走其中,能让留学生们在崭新的视野和体验中切身感受江南古镇的诗意栖居,帮助同学们在诗情画意、情景交融中,增强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感悟,进一步增进对中华文化、江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这次活动是上海中华文化学院与上海高校留学生办联合举办的第5次外国留学生城市行走活动,是与江苏中华文化学院、苏州海外联谊会首次联袂合作,是行走活动第一次走入江南古镇。活动主要由上午的行走和下午的分享组成,贯穿活动的一条主线就是让中国古典诗词名句从书里走入学员眼里,融入学员的心里。

行走

留学生们分成10个小组,分别领到一句古诗词,通过行走古镇的寻寻觅觅,水乡美景的瞬间捕捉,拍摄与诗句描述意境相似的场景,把诗情与画意结合起来。一上午,在江南水乡的天青色下,同学们身着汉服、手执纸伞、折扇,行吟于黎里的街头巷尾,在同学们的镜头中,“小桥流水人家、两岸人家接画檐、倚楼无语理瑶琴、庭院深深深几许、古木阴中系短篷”等诗词名句,从书中的字里行间来到了黎川河边,昔日激发诗人创作的灵感同样拨动着大家的心弦。来自老挝的芸菁和俄罗斯的安琳娜表示,“我们团队的成员来自不同国度,跨越语言与文化的障碍,深入理解诗词的意蕴与创作背景成为了我们首要且艰巨的任务。最终我们不仅成功捕捉到了诗句的深远意境,还通过镜头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与汉服的华美风采”。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寻梦,梦想是当一名翻译家。她说:“虽然我上过诗词课,但沉浸式体验江南水乡,思考诗人为什么选择这些词语描写江南,让我对江南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激励我努力学好中文。”

分享

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吴非一曲悠扬的竹笛曲《姑苏行》揭开了分享会的序幕。在PPT诗画背景映衬下,10组同学相继登场,交流拍摄取景的独特构思,畅谈对诗句的诠释见解,抑扬顿挫地吟诵诗篇,其中有4首诗词还是中英文双语朗诵。上海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师朱焱炜、周梅逐一进行对学员进行精彩点评和启发引导。北京语言大学原校长崔希亮教授对活动进行系统总结和深入指导。整个活动在“最江南”摄影作品的评选和颁奖中进入尾声。

分享会后,在承办方的安排下,参加活动的一行人员参观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展览馆—六悦博物馆,该馆收藏了包括各式古建筑构件、古董家具、木石雕刻以及曾属于古代庙宇和住宅的4万余件工艺品,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