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理论研究 >> 统战理论 >> 稿件
颜海平:文化互鉴与文化认同
来源: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 日期: 2023-03-20

本文刊发于《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

作者简介:

颜海平,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兼中文系跨文化研究教授、博导、清华学堂世文班首席教授、清华大学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院建院院长、国务院第七届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英专)成员、清华大学-密歇根大学研究员学会建会主席(2016年-2022年)、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建盟执行理事会主任兼秘书长、教育部清华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2014年-2020年任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主任。

摘要:

中国式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仁人志士追求民族独立、祖国尊严、世界和平、人类福祉的历史过程。本文从中国式现代化核心价值的个体化(价值载体),文化表述的政治性(根本内涵),跨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机制创新)这内在关联的三个方面开展,以求对由文化互鉴而文化认同的思路及方法有所探讨。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互鉴;文化认同

引言

中国式现代化是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仁人志士追求民族独立、祖国尊严、世界和平、人类福祉的历史过程。就中华民族各界成员而言,这一过程是筚路蓝缕中的海纳百川、艰苦卓绝中的肝胆相照、波澜壮阔中的求索创新。就数百年世界近代史的大变迁而言,独立、尊严、和平与福祉是世界上拥有不同的语言心智、文化文明传承的个体及群体共同的根本愿望。如果说中外融通海纳百川是抵达最为深广的联合形态之路径,那么联合中生成的文化认同则是最有效能的人心凝聚之源泉。由“促进中外文化文明互鉴”而“壮大知华亲华力量”以涵养中外融通人心所向的主旨内涵,要求我们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核心价值的跨文化呈现和呈现中跨文化认同的延伸扩展。本文从核心价值的个体化(价值载体),文化表述的政治性(根本内涵)和跨文化创新的着力点(机制建设)三方面简述,以初探由文化互鉴而文化认同的方式和路径。

十年前,北京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的我的一本英文专著《中国现代女性作家和中国革命》面世。在后记中,我写到我的母亲14岁时参加抗战(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并在此后的岁月里,成为中共地下党员,成为一名革命女性。在学界座谈会上,一些学长同行以为这一后记是专为中文版增写的;当得知英语原著即如此,感到意外。美国与中国意识形态迥异,文明渊源差异极大,在那里,我出这样的书、做这样的描述且能获得学界的接受,似乎超出常态的边界与想象。

我理解这样的意外感。20世纪90年代,在完成博士学位、进入美国高校执教的初期,我亦持有同样的想法。当时开设现代中国文学史、艺术史课程,我费大力气备课,对大量文章进行讲解,想使美国青年学生理解“中国历史和中国体验”;但每每感到学生内心里的巨大阻力。由于我在美国的博士学位专业领域是欧洲文学、十九与二十世纪思想史和批判哲学,我同时开设现代欧洲的课程。在教学中明显的相对轻松、顺利,使我强化了自己的判断:即这种“阻力”是来自各种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偏见。一次与同事聚谈,我愤然表示美国人永远无法了解中国。她说:“你就从你母亲说起,就说你妈妈,她怎么生存下来,你又怎么长大;以你对你父亲的爱,你和你姐姐,你的亲人朋友是怎么生活的讲起。”我表示没有理由对美国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如此信任,去告诉他们如此“个人化”的经历;“家庭”之与“家庭”,“个人”之与“个人”,都是历史的、相互的差异可以达到对方听上去似乎是天方夜谭的程度。同事看着我,说:“你主张跨文化创新的理念,主张文化在比较和互鉴中发展,你不率先去做,内心没有信任,学生能感到么?”停了停,她又说:“人们往往并不像他们表面上看起来那样封闭、顽固、保守。”

当时太年轻的我想了很长时间,然后开始去做了。我尝试着讲述各种各样的中国“个人”,包括我的亲人;从近代以来的抗争者、牺牲者、奋斗者,到现在的开拓者、寻求者、苦干者,包括各个不同的下一代是怎么生活的。在意识形态迥异于中国的环境中,与文明渊源差异极大的同行师生的这场对话,进行了二十年;超出了师生,也超出了学界。归国之后,时空转换,重任之下,这场对话以不同形式继续,超出了个人践行,呈现在融通中外的机制创新、汇聚同道的学术开拓、价值中国的世界表达和更新延伸。综合回顾,作几点分析性的思考。

一、核心价值的具体化(价值载体)

讲述中国近代以来的苦难和辉煌,无法不触动、启动构成这走向辉煌的核心价值。价值之所以成为核心,是因为它覆盖、蕴含、凝聚着最为宽阔深厚的生命体验,是中国最广大的全体在困苦中坚持、在辉煌中创造的生命之源。在以美国和欧美为主脉的国际语境中,要使得这样的价值生命可触可感,从而可理解乃至可共鸣之难度所在,首先是没有现成的话语方式、叙述氛围。冷战沉重的遗产及其思维惯性,渗透社会心智和肌理的西方中心格局及其各种主义,都是界定性的历史成因。同时,还有我们自身文化能力的发展需要。中国文化界知识界,在核心价值表达方面,在对外交流中,较多地使用单一的语言语调,以单一性、重复性为特征。如何以个体性、个别性、在灵动生命千变万化中呈现、体现核心价值,以唤起联结不同文明渊源的人们不同乃至最大限度的差异认同,是需要我们在由数千语种构成的世界语境中思考实践的。二战后飙升的美国,将其欧裔文明传统核心价值化为个体生命的表达方式而获得的影响力,是参考之一。举一个例子。影片《国王的演讲》,讲的是英国约克郡公爵患口吃,无法在公众面前发表演讲。妻子伊丽莎白为丈夫到处寻访名医,名医以创造性的方式帮助公爵,请他在聆听音乐时朗读莎士比亚笔下现代人诞生的名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公爵开始配合治疗。父亲乔治五世驾崩,兄长爱德华八世继承王位,但因遭到英国国教反对的再婚而退位。约克郡公爵临危受命,以在二战前完美发表庄严的反法西斯演讲开始,成为乔治六世,影片在此结束。一个英国皇族继位选择的危机和危机的解决,在影片中,同时被转化成一个拥有优秀品质但不为人所识的人,在克服自己心理和生理局限的过程中,获得自我完成的故事。莎士比亚的名句界定了他的文化渊源和历史身份:文艺复兴以降现代人的范式,同时是独一无二的英国国王乔治;二者内在交织,引导着所有对拥有在世界史意义上的地位、光荣的向往,和个人人生拼搏获得升华的愿望。这一范式的多样变奏此不赘言;旨归是以欧美文明为源头和皈依的人性再造、世界救赎。这是自二战后,全球延伸的欧美式文化底蕴。在这里,影响世界和人类范式的价值内涵及其认同过程,通过千变万化的个体表达而无处不在。

二、文化表述的政治性(根本内涵)

核心价值的有效载体之一,是具体化的生活方式及千变万化的个体表达。核心价值具体化,就是文化能力的深化、强化;无微不至的丰富化和无处不达的广阔度。巨变中的现代中国,她的核心价值是如何孕育在不同的人生过程中;我们如何在无限多变的具体过程中,把握价值,并从中提炼出具体而又深广的意义?当我们将核心价值理解为一种与具体生活内在地互相构建的力量,我们就可理解在现代中国历史进程中、新中国诞生以来、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发展的创新成绩常在一些意想不到之处出现。因为生活的深度、广度超出习惯常规,因为生命之树常绿。大型音乐歌舞《我的梦》是一个已成经典的例子。

顾名思义,“我的梦”是关于梦和愿景。由中国特殊艺术家出演,就是关于中国梦和愿景的特殊呈现。开场篇“千手观音”是生命形式差异存在的价值宣言:现场两位背对观众的指挥,用手语传递信号,聋人舞者从中把握有声音乐并起舞绽放。常规世界的观众则在震撼中见证舞者以非同寻常的能力,与手语翻译、有声旋律、传统舞台意象构成的不同界域交流交汇、凝聚升华。演出先震动全国后感动世界的力度、深度,第一次使“中国观音”的价值审美同时进入了当代不同的文明、国度、文化和社会的群体现场,启动了具有全球流动性的观众汇聚:复数的文明传承中包括不同年龄性别、地域语言和生活方式等在内的不同存在形态的人们。如果说在这里“中华文化”获得了“人类精神”的高度,“高度”的基点是具有物质特性的具体实存,以其超出常规的超强劳动、超强劳动中综合创新的表达方法,构成了演出实践的核心及其价值。综合创新照亮千变万化的生命:盲人舞蹈“去看春天”,将物理定义为“盲”的状态,化为物理和意象两个层面上,人“看”春天、人对春天崭新把握的特殊条件。在此之前,盲人舞蹈在病理生理上被认为是不可能的。这些舞者发明掌握了独特的方法,成为超越生理意义上极限记录的世界先例。同时突破的是心智和想象的极限。他们打开了春天的复数范畴;他们是春天。面对这样的春天,中外观众转换着既定常规的感知方式:看懂这一特殊艺术的人们,各有各的具体原因;看不懂、不愿看的人们,原因大致相同。在全世界生活着六亿多的“残疾人”,至此成为“我的梦”的同义词;在现存世界权利秩序中,由于不平等的制度安排和历史条件而生活在不同的超强劳动中、必须奋斗和创造的人们,其中包括自1840年以来在强权世界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每一位、每一代普通中国人,通过这个同义词与所有这样的生命豁然相通。“生存,还是毁灭”,中华意象在这里和莎士比亚问题相遇,以人类史上未曾有过的幅度,抵达并更新现代性文化母题。

近代以来的中国,有着同样值得重视的不同案例和深厚谱系。这些在实践中发生的中国故事,根本内涵是剧变中生成的现代化中国叙述;其政治生命、历史力量、人类意义还有待认知;因为这样的生命之路包容和超出“中国传统文明”“马克思主义经典”“西方发展道路”所称述的一切;中国式现代化,包括它的巨大成就和它的重大难题,超出人类迄今为止所了解的既定常规;这里蕴含的也许就是人类历史创新要求本身。

三、跨文化联合创新的着力点(机制建设)

中国故事的叙述,由此是人类语言的扩展;汇聚世界上在不同语言语境中生活的人们对话研讨、参与发现、互为更新,就是历史要求的内在逻辑。基于这样的共识,清华大学于2016年成立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院(简称世文院),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成立了包括首个文科班,即清华学堂世界文学与文化实验班,简称清华学堂世文班)、国际优异青年学者教研团队(清华-密歇根研究员学会)和世界知名资深讲席教授团组等举措。同年,由清华大学提议,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牛津大学、剑桥李约瑟研究所、伦敦大学学院、伦敦亚非学院等12所中英高校联合发起的跨文化交流与科研合作机制,“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UK-China Humanities Alliance)”在上海成立,执行理事会和秘书处常设清华世文院;联盟年度论坛、青年学者学生论坛、“世界地图与世界文化”常设国际学术论坛系列相继展开。联盟首次论坛上,围绕跨文化人文学术和人文教育的议题,中英师生展开对话,以求在互鉴中重访传统、更新传统,提出“新人文新经典”的理念;在经济全球化的各种挑战和机遇中,推进面向新愿景、新想象、新学科形态的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路径。随着机制的逐步发展,联盟在牛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和复旦大学持续举行7届年度学术会议和理事扩大会。相关成果以各种方式发布,包括2023年秋将由英国最大出版社Routledge出版的“跨文化人文学与中国”英文系列首卷面世,以及年内由中国商务印书馆开始“全球视野下的中英人文学术”中文集刊出版。七年来,在最初的12所盟校基础上,5所新盟校陆续加入。第7届执行理事会通过了香港大学的盟校提名,盟校数量由此增加到18所。从国际知名的资深学者,正在成长为人文高等教育支柱的少壮新锐,到青春开启的本研学生,由参与而联结,由联结而成就自己、贡献联盟。自2022年进入新发展阶段的联盟提出了“三个加强”的原则:加强联盟高质量学术网络和项目开放,加强联盟的学术和出版,加强联盟的可持续性机制和规范化保障;进一步培育、建设具有多语能力、跨学科、跨文化特色的人文学术共同体,在互为合作中蓬勃壮大、绵延日新。联盟在发起倡议中提出,当下的经济全球化,作为近现代长时段历史中的又一个阶段,改变并且将继续改变着横跨所有国家和地区、为人类所共有的世界的面貌,它包含着人类历史上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进行的人类和社会生活的再生产。在这样的巨变中,世界上的一切密切相连,而差异乃至冲突因此全面凸显。在这个紧紧相连而又充满差异的世界中求发展,以跨文化的知识生产和交流合作能力为重心的人文教育和价值认同具有了更为清晰的历史功能和重要意义。作为近代中国教育史上首个以中国高校为提议为主责的人文学术界国际合作建制,联盟以共性和前沿命题研究为聚焦,致力于在中外学术友谊、人文友谊、青年友谊、人民友谊的持续深化扩展中,为美美与共、和合共生的人类福祉,提供推动世界变局的知识力量和人文智慧。

结语

笔者2011年底入选上海首批千人计划,从执教二十年的美国全时归国之时,正值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建党九十周年。再有两个十年,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年。百年沧桑、风雨兼程,与世界近代史互为激荡的现代中国,正全方位地迈向国际经济、科技、文化生活的核心地带。百年巨变,百年辉煌,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进程史中的大事件,正在我们眼前展开、正在世界发生,见证、叙述这一事件已经是世界范围的头脑汇聚、参与过程。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简要叙述,笔者意在从人文学者的角度,初探在世界语境中由汇聚参与而获得相知,由相知相通而同行与共的方式与路径。笔者深切期待,在多元文明交汇的国际湍流时期,终于获得主动发展变局机遇的中华民族,一定能够由叙述中国而联结世界,为世界和平的绵延与人类文明的更新作出贡献。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