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g)
1922年7月16—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出席大会的有中央局成员、党的地方组织的代表和参加远东会议后回国的部分代表,共12人。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制定党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最高纲领和民主革命的最低纲领。这次大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宣言》,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共二大还制定了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通过了9个决议案。其中,《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以下简称“议决案”)是党关于统一战线的第一个专门性文件。它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对当时中国社会状况的基本判断,统一了全党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战略策略思想,改变了中共一大关于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联系的规定,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战线。“议决案”为建立国民革命联合战线、推动国共合作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在党的统一战线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的重要地位和意义。其主要内容为:
第一,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可能性。建立“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可能性在于国共两党有公共的仇敌—没有民主、没有自由的封建制度。“议决案”指出:“因为封建武人是无产者和民主派公共的仇敌,两派联合起来打倒公敌,才能得着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任何阶级都必须得着这几种自由方有充分发展的机会。”
第二,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必要性。“议决案”分析了当时中国的现状和社会性质:“名为共和,实际上仍在封建式的军阀势力统治之下,对外则为国际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所支配的半独立国家。”在这种政治经济状况下,民主派由于自身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的薄弱,迫切需要联合其他政治力量。十月革命之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以联合上层社会政治力量为主。在革命屡遭失败之后,深感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的孙中山,进一步看到了人民大众的力量,看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的巨大威力,下决心要寻找新的力量和新的出路。基于对中国社会及各阶级状况的审察,《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宣言》认为,“只有无产阶级的革命势力和民主主义的革命势力合同动作,才能使真正民主主义革命格外迅速成功”。因此,主动地联合有共同敌人的各种政治力量成为双方的必然选择。“议决案”充满了联合的诚意。在短短2000字左右的议决案中,书写了6次“联合”、3次“同盟”(其中有一次是“联盟”),还有3次“民主的联合战线”。此外,还两次表示要“援助民主派”。
第三,民主联合战线的任务和原则。“议决案”指出:“我们共产党应该出来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为职志。”这里包含两重任务,一是建立联合战线的组织任务;二是组织联合战线的斗争任务。联合是必要的,但联合也是有底线、有原则的。中共二大清醒地指出,“民主派不是代表无产阶级为无产阶级利益而奋斗的政党”,不要妄想民主派胜利可以完全解放无产阶级,因而,无产阶级固然要联合民主派,援助民主派,决不能向代表资产阶级的民主派投降附属与合并,一定要保持独立性。
第四,民主联合战线的活动方式和实施计划。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是组织同盟军。基于此,“议决案”提出三步走的计划:先行邀请国民党及社会主义青年团商讨建立联合战线的具体问题;联络倾向共产主义的议员和真正民主派的议员,结成民主主义左派联盟;在全国各城市集合工会、农民团体、商人团体、职教员联合会、学生会、妇女参政同盟团体、律师公会、新闻记者团体等,组织“民主主义大同盟”。
中共二大对于统一战线的认识也有历史局限性,虽然认识到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但对工农联盟、彻底解决农民土地等问题还没有完全认识清楚;虽然提出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要坚持独立性,但还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是统一战线的政治核心力量,还必须坚持领导权;虽然提出共产党要与革新党派合作,但还缺乏对合作方式的深入思考。
来源:本文选自《从联合走向胜利:上海统战百年百事》。转引转载请注明出处。限于篇幅,注释从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