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珏岚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经济学博士
摘 要
所有制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问题,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国化的具体表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认识,提出一系列支持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中国经济奇迹。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营造有利于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制度政策环境。
关键词
“两个毫不动摇”;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生产力标准;高质量发展
阅读导引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拓展
二、实践逻辑:中国经济奇迹背后的成功密码
三、现实逻辑:新时代新征程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以及不平衡、多层次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是生产关系更好适应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重要体现。而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则是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重大战略部署。认真研究分析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与现实逻辑,有助于理解好把握好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决定性意义,从而自觉做到坚定“四个自信”,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保障。基于此,本文试图从“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的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出发,重点对新时代新征程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这一制度选择的理论必要性、实践方向性和现实要求展开三大逻辑框架下的深入分析,以回答新时代新征程如何使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更加长远稳固的经济制度基础。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拓展
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关系的核心,是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基础,是区分不同性质社会的根本标志,因而,也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问题。
(一)所有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所有制问题,认为“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旨在反对现存社会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在所有这些运动中,他们最为注重的是所有制问题,把它作为运动的基本问题,不管这个问题当时的发展程度怎样”。“最为注重的”“基本问题”这样的字眼,反映了所有制问题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入手,客观评价了资本主义特有的所有制形态,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剖析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暂时性及其被新的所有制形态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主张消灭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公有制。这是因为“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当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以后,“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可见,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变革也是建立在所有制适应生产力发展,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的。
马克思不仅论述了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的必然性,而且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所有制作出了设想。“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马克思用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辩证形式论述了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必然性,这不是一种直线式的,而是波浪式的前进。
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制理论阐述了所有制及其形式的基本原理,并对未来社会的所有制形态提出了初步构想,至于具体国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非公有制经济是否有发展的必要与可能,公有制究竟能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公有制占有、实现形式究竟如何发展变化等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等革命领袖不会也不可能去进行具体论述。因此,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如何结合本国国情处理好所有制问题,是一个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巩固与发展的关键问题。
(二)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国化的具体表现
在计划经济时代,关于所有制结构及其实现形式的认识上有两种传统观点:一是所有制结构单一化,将社会主义等同于公有制,视非公有制经济为社会主义的对立物;二是公有制实现形式单一化,将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尤其是前者视为公有制实现的理想形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将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与中国国情有机结合,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深化对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公有制实现形式的认识,在深化、突破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所有制理论。
在所有制结构上,不断深化对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关系的认识,将非公有制经济从社会主义对立面发展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两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践与伟大成就,也是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结构理论在中国的创新发展。
所有制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来实现。在公有制实现形式上,不断深化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的认识,打破了公有制实现形式要“纯而又纯”的传统观点。对这一认识的深化是以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认识深化为前提的,是建立在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的,突破了单纯依据社会主义抽象原则对所有制实现形式进行评判的标准,确立了“三个有利于”的现实主义标准,即“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必须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因此,这种从生产力发展标准出发来选择和评价所有制实现形式的观点,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集中体现,也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二、实践逻辑:中国经济奇迹背后的成功密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概括为“两大奇迹”:“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那么,奇迹背后的密码是什么呢?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制度基础。
(一)所有制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要按照生产力发展要求,不断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自觉变革、调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因此,我们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所有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有学者称之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珠穆朗玛峰”和“马里亚纳海沟”,即改革高不过所有制改革,也深不过所有制改革。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认真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所有制理论认识与实践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认识,在所有制结构及其实现形式上,提出一系列支持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改革的实践探索可划分为三大阶段:
一是所有制改革的起步阶段(1978-1991年)。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到十二大“鼓励劳动者个体经济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和工商行政管理下适当发展,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再到十三大明确提出,“私营企业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中外合资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这一阶段所有制改革具有明显特点:一是对非公有制经济从限制发展转向鼓励发展;二是实现公有制企业布局和规模调整;三是我国所有制结构由单一的公有制发展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二是所有制改革的全面探索阶段(1992-2011年)。十四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十四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十五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肯定“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明确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十六大首次提出“两个毫不动摇”,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并强调“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了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十七大提出:“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这一阶段所有制改革的特点主要在于: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从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提升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三是所有制改革的全面深化阶段(2012年以来)。进入新时代,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不断深化所有制改革。为此,十八大提出,“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十九大把“两个毫不动摇”写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十九届四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出新概括,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将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从十五大的所有制拓展到了“所有制+分配方式+经济体制”三位一体。基于此,党的二十大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出发,再次强调“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一阶段所有制改革具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改革更具高度,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重要支柱,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基的高度,要求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二是改革更重实效,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逐步体现到营商环境优化等各项具体政策中,极大激发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活力。
(二)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创造中国经济奇迹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所有制结构及其实现形式改革始终内嵌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过程。在所有制结构上,我国由高度集中的单一公有制经济逐步发展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公有制实现形式上,从单一国有国营到积极探索股份制等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在“两个毫不动摇”的正确指引下,我国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取得了重大发展成就,全国国有资产从1978年的4894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339.5万亿元,全国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从1978年的6629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85.7万亿元,实现利润从1978年的665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4.6万亿元;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在税收贡献、经济增长、创新发展、扩大就业、促进创业等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五六七八九”就是对其地位与作用的生动写照。正是在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国内生产总值(GDP)由1978年的3678.7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26万亿元,人均GDP从385元增长到8.94万元,主要农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成功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持续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货物贸易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正因确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所有制结构和形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极大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极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使我国从一个“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的国家,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门类最全、配套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正是因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我们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取得了西方国家发展上百年的成就,从一个“现代化的迟到国”跃升为“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最大的经济和社会变革实验室”。
40多年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给党和国家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增添了强劲动力,是中国经济奇迹般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三、现实逻辑:新时代新征程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
“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谋划和部署改革,是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现代化国家建设,对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赋予新任务。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并要求“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这有利于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有利于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机遇,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有利于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
新时代新征程,围绕党的中心任务,从高质量发展这一新时代的“硬道理”出发,需要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营造有利于各种所有制经济各扬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制度政策环境。
第一,提高认识,达成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社会共识。列宁曾提出,社会主义最终胜利的根本保证是能创造比资本主义“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首先,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其次,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再次,一切符合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因此,我国所有制改革的推进,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切环节和方面,促进高质量发展。
第二,各扬所长,更好发挥公有制经济主导作用,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活力。站位履行党和国家战略使命高度,完善主责主业管理,推进公有制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三个集中”,即“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更好发挥安全保障、科技创新、产业引领、公共服务等功能,更好履行经济责任、社会责任与政治责任。“坚持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在市场准入、技术攻关、融资支持、市场监管等方面,破解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的体制机制障碍,更好巩固其机制灵活、市场反应灵敏的优势,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第三,合作共进,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格局。“我们强调把公有制经济巩固好、发展好,同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在资金链、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等方面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合作中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
第四,优化环境,培育有利于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营商环境。一个既“放得开”又“管得住”的环境,是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发展格局的关键所在。为此,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其中,“市场化”是主线,要加快构建“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法治化”是保障,要“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国际化”是参照,要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从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出发,在企业准入、劳动保护、争端解决、市场竞争、办理破产等环节解决企业发展的难点堵点问题,营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政策制度环境,激发各种所有制经济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守正创新,也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方针,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守正创新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与制度创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只有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才能“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