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是上海解放后,由军事管制委员会和市政府传达政策、报告工作、征求人民群众意见的协议机关。
1949年7月31日,中共中央给各中央局、分局下发的关于迅速召开各界代表会议和人民代表会议的指示中提出,凡三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在解放两个月或至迟三个月内即应召开各界代表会议。上海迅速行动起来。1949年8月3-5日,上海市召开第一次各界代表会议(后统一定名为上海市第一届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简称“市一届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到1954年2月结束,历经三届九次会议)在逸园饭店(今复兴中路597号,后改建为文化广场)召开。本次会议代表共656名,由工人、近郊农民、驻沪部队、工商、青年、学生、妇女、文教、医药、宗教,中共上海市委、各民主党派组织以及市军管会、市政府等方面构成。由于群众团体的基层组织还没有完整建立,如总工会、妇联都在筹备过程中,旧的同业公会尚待整理,遂由市军管会和市政府以商定邀请的方式产生。分配的原则考虑到党与非党的比例,特殊界所占比例,例如妇女、民主党派、宗教等,代表的政治态度等。各行各业根据分配到的名额,再视自己内部具体情况进行细分。其中,以工人、工商界和文教界代表人数为多,工人代表中总工会筹委会9人、纺织业26人、轻工业20人、重工业16人、公用事业13人、海员3人、码头5人、店员23人,共115人;各民主党派代表有81人。
8月3日下午,秘书处主持预备会议,并报告会议代表名单;随即,代表们选举了由宋庆龄(因病未能到会)、陈毅、张爱萍、金仲华、潘汉年、曾山、刘长胜、刘晓、胡厥文、盛丕华、陈叔通、陈铭枢、周予同等37人组成的主席团。市军管会主任、市长陈毅作《关于上海市军管会和人民政府六、七两月工作的报告》,分“解放上海的经过”“两月来的接收工作”“军管时期的具体工作”“今后应做的工作”四个部分。上海市委提出了六大任务,包括积极支援人民解放军南下作战,迅速解放福建、台湾,并配合全国各地解放其他一切尚未解放的地区;动员大批共产党员、干部和工人、学生到乡村去开展农村工作;发展内地交通,鼓励城乡物资交流;实行节衣缩食,克服目前一切困难等。
会议期间,先后有32名代表发言,代表们递交了关于工商产业、劳资关系、救灾、航运、文教等方面的59件提案,一致表示拥护中共上海市委“粉碎敌人封锁以建设新上海”的方针。经讨论,通过组织劳资关系委员会、组织生产问题研究委员会、组织疏散难民回乡生产委员会、筹组工商团体、筹组成立中苏友好协会上海分会委员会5件重要决议案,通过劳资关系等4个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对未纳入决议案的其余提案,均交由市政府研究处理。此外,还通过向毛泽东主席致敬并拥护迅速召开新政协,向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致敬并拥护胜利进军解放全中国等通电。最后,大家一致同意市军管会和市政府的工作报告,表示愿为克服目前困难、完成中共上海市委提出的“六大任务”而奋斗。陈毅在致闭幕词时说:“经过各界代表会议,使上海市各界反对敌人封锁和建设新上海,在方针上、政策上取得一致,这是一个伟大的成就。各界代表会议的一致,也就可造成上海市民的一致,这个政治上的一致,必能克服困难,战胜敌人。”
新闻媒体对上海各界代表会议作了详细报道,《解放日报》8月7日发表的《庆祝上海各界代表会议的成功》说:“我们与上海六百万人民,以极度兴奋的情怀,来庆祝这个大会的成功……它将成为上海市军管会及市人民政府经常传达政策、联系群众的协议机关。”《文汇报》发表了《看上海人民的力量》:“这会议只开了三天,但六百多位工农兵学商各界的代表人物,聚首一堂,热烈讨论,发出六百多万人民壮大的声音。”《大公报》发表的《上海人民大团结》说:“上海市各界代表会议胜利闭幕了。陈市长说这是‘上海的新政协’。六百五十位代表齐集一堂,经三天聚议,一致拥护政府……这是上海人民在中共及人民政府领导下的第一次大团结。”8月26日,毛泽东在给中共中央华东局等的电文中说:“你们已在上海开了一次各界代表会议,收到了良好效果……中央看了,极为高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