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统战百年百事 >> 稿件
从联合走向胜利:上海统战百年百事|邓演达遇害
日期: 2025-04-18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邓演达是国民党的高级领导人之一,他忠实执行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与共产党人亲密合作,在他的支持下,中共的有关工作得到顺利开展。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邓演达等国民党左派领袖及共产党人毛泽东、董必武、吴玉章、林祖涵、恽代英等人,联名发出“讨蒋通电”,痛斥蒋介石的反革命罪行,号召全国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声讨。在南京政府发出的“秘字第一号令”中,邓演达与许多共产党领导人一同被列入“通缉”名单。在革命危急时刻,在联共与反共这样的大是大非面前,邓演达不仅坚决反对与共产党分裂,而且关心着共产党人的安危。6月中旬,邓曾深夜造访汪精卫,劝汪站在革命立场,与民众站在一起,但汪决心在镇压工农、反对共产党的路上走下去。鉴于革命形势急剧逆转,邓演达决定从武汉出走,后抵达莫斯科,继续为中国革命奔走呼吁。11月1日与宋庆龄、陈友仁共同署名发表《对中国及世界革命民众宣言》,表示要在孙中山革命精神领导下,“为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完全实现”而斗争,痛斥蒋、汪是旧势力的化身、军阀的工具、人民的公敌。

1930年5月,邓演达秘密回国,隐居于上海,在谭平山组织的中华革命党的基础上,筹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即“第三党”。同年8月9日,临时行动委员会召开全国干部会议,通过了由邓起草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政治主张》,选举了中央领导机构—以邓演达为总干事的中央干事会,并在全国各地成立了分支机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政治主张,主要矛头指向蒋介石的独裁专制反动统治,愿意在一定条件下与共产党合作。为了推翻蒋介石的反动统治,邓演达积极进行组织策划和宣传舆论工作。他发起组织黄埔革命同学会,以上海为中心,在北平、武汉等地设分会。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十八军的罗卓英、杜聿明、宋希濂、周至柔、肖乾以及西北军的杨虎城、邓宝珊都参加进来,很快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1931年8月,第三党决定举行武装起义,计划由邓演达担任起义总指挥,由邓亲赴江西,策动第十八军在临川、清江一带起义。

由于威胁到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当局悬赏30万缉捕邓演达。同志们都为邓演达的安全担心,劝他去日本或香港暂避,邓断然拒绝。为了回答同志们的关怀,激发全党斗志,邓演达在党中央的《政治通告》中说:“革命是站在大众面前为大众而牺牲的事。在此反动极盛的局面之下,为农工平民大众而斗争,随时准备着被捕,随时都必须准备着被残杀。”邓演达本着“工作上需要坚持,行动上力求审慎”的原则,一直坚持留在上海。为保证起义的顺利进行,临委会应各地要求,在上海举办为期两周的训练班,培训地点借用邓演达保定军校同学任援道的私宅愚园路483弄内(今愚园坊20号)。邓亲自给训练班上课。8月17日下午1时,第二期干部训练班结业,邓主持结业式。由于叛徒陈敬斋的出卖,邓演达不幸被捕。

8月21日,邓演达被单独押解到南京,关在羊皮巷军法司“优待室”。蒋介石对他软硬兼施,要邓放弃自己的主张,解散组织。邓演达始终不为所动,说革命是中国人民的要求,个人是代表人民要求而行动的。如能接纳人民要求,举行真正的国民会议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则有商量余地。除此之外,个人一无所求。1931年11月29日夜,邓演达被秘密杀害在南京麒麟门外沙子岗,时年36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表彰邓演达的英勇忠烈,追认他为烈士,并于1958年11月将其遗骸从遇害处迁葬于中山陵左侧,与廖仲恺墓并立;重修陵墓,竖立何香凝题写的“邓演达烈士之墓”石碑,并在碑后镌刻烈士生平。在批注《新唐书·徐友功传》时,毛泽东写道:岳飞、文天祥、邓演达等人“以身殉志,不亦伟乎!”周恩来在谈到邓演达时也说:“这人的人格很高尚,对蒋介石始终不低头。”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