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非凡十年”上海统一战线征文评选结果出炉,共评出10家优秀组织奖单位(部门),20篇一等奖、30篇二等奖、30篇三等奖以及30篇优秀奖。我院有6篇文章获评奖项,并荣获优秀组织奖。我们开设专栏,陆续推送获奖文章。今天刊发程洪猛撰写的《坚持我国道教中国化方向 充分发挥市慈爱公益基金会积极作用》。
2015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特别是2016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以来,“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成了我国宗教工作的重要遵循之一。202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把它作为宗教工作“九个必须”之一再次予以强调。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既有地域性要求,也有时代性内涵。对道教来说,主要是要与时俱进,对教义教规作符合时代进步的阐释,发挥服务社会积极作用。用好公益基金会,是发挥道教积极作用的有效尝试。本文以上海市慈爱公益基金会为例予以初步探讨。
上海市慈爱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是由上海市道教协会发起设立,2015年11月经上海市民政局正式登记注册的非公募基金会,从事公益性、非营利性活动,会址设在城隍庙,致力于“传递慈善爱心、传播社会公益、传承中华文化”。2015年11月30日,基金会在上海市道教协会成立30周年的庆典上正式宣告成立。
基金会实行理事会管理负责制,由理事会选举产生基金会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并聘请了基金会监事,目前理事长由上海市道教协会副会长、城隍庙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道长担任。每年理事会定期召开会议,审议讨论基金会《工作报告》和相关重要事项。内部管理方面,基金会内设宣传联络志愿者发展部、基金会筹募部、项目策划部、项目实施部和办公室四部一室,并组成各类项目组负责各日常公益项目。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身实际,基金会先后制定出台了《章程》、《财务管理制度》、《志愿者管理办法》、《专项基金管理办法》、《项目管理办法》、《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财务管理实施细则》等管理细则,保证了基金会的管理规范、制度规范、财务规范,做到了合法合规、公开透明。可以说,基金会成立至今,已建成了一套相对科学合理的组织构架和管理体系。
基金会的业务主要是资助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项目,以及开展扶贫、帮困、助学和社区公益项目等。主要方式有“请进来”、“走出去”和特别项目等。已开展的常态化公益项目有:在城隍庙内部,组织茶道、太极、插花、民乐、中医、书法、亲子体道夏令营等各类教学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走出道观,走进社区,成立定期服务和关爱社区老人的“慈爱行”小组;与上海市天爱公益基金会(该市基督教界的公益基金会)合作,联合市儿童医院设立“爱微笑”专项帮困基金,专项用于困难家庭儿童的救治;创办“慈爱超市”,将慈善捐赠和社会救助有效衔接,探索出由基金会主导、城隍庙慈爱功德会(城隍庙自有慈善机构)具体执行、社会爱心人士广泛参与的一种扶贫济困新模式;举办 “齐同慈爱•公益同行”拍卖会,筹集基金会开展各项公益活动的善款;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的受灾民众募捐等。基金会始终坚持“传递慈善爱心、传播社会公益、传承中华文化”的理念宗旨,扎实、稳健地推动基金会功能、项目、筹募、运作和队伍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相关精神,始终坚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2016年3月16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以下简称“慈善法”)为准绳,利用好基金会的平台,创新工作理念、整合有效资源,有序地推进基金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2020年特别是2022年3月以来,慈爱公益基金会在上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也发挥了一系列积极作用。
“齐同慈爱,异骨成亲”,道教自古以来秉持中华民族宽厚仁爱、乐善好施的优秀传统,讲究内修真功,超凡度世;外行善德,济贫扶危。道教早期的经典《太平经》中也包含了大量的慈善思想,提出了“乐以养人”、“周穷救急”的传统慈善观。《道德经》里也有许多教导大家“语善、视善、行善”,自觉从事慈善活动,服务大众的教义。当前,上海市道教协会和城隍庙利用基金会这一现代化的运行模式和管理平台,对于践行“齐同慈爱”思想,发挥宗教服务社会功能,引导自身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和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举办公益慈善事业是宗教团体的历史传统,也是宗教服务社会的主要形式之一。多年来,我国宗教团体主要是通过捐款、捐物来从事慈善事业。基金会的设立,使宗教团体的慈善工作从一般的捐款捐物向项目化、专业化拓展,有利于提高宗教团体慈善工作的水平和成效,拓展慈善工作的范围。总体上看,上海市慈爱公益基金在帮助上海道教坚持中国化方向方面,是一个有益且有效的探索。不过由于起步不久,其规范化、专业化的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作者:程洪猛 市社会主义学院城市民族和宗教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