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二大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正式提出,国共两党的合作由此具体展开。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不断推进的时代浪潮中,1922年10月23日,由国民党人和共产党人合作创办的上海大学(简称“上大”)成立。“上海大学的横空出世是国共合作的产儿,也是中国高校中贯彻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先行者。”
上大的前身是位于上海青云路315弄(原青岛路青云里)的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学校,原为安徽人王理堂创办。1922年春,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学校打着“提倡新文化”的旗号招揽青年学子,但是学校环境破落、师资简陋,甚至挪用学费,遂引发学潮,要求改组。以程嘉咏(程永言)等为代表的学生在改组风潮中,希望中共能接办这所学校,并推陈独秀、章太炎或于右任为校长。“但中央考虑,还是请国民党出面办这所学校于学校的发展有利,且筹款也方便些,就告诉原东南高等师范闹风潮的学生,应由他们派代表请于右任出来担任校长”。于右任是老同盟会会员,参加过辛亥革命,曾参与创办过复旦公学和中国公学。此时恰逢于右任来到上海,并在《民国日报》上提出了“欲建新民国,当先建设新教育”的主张,加之其在讨袁行动中积极发表评论,深得学生拥戴,最终于右任在邵力子等人的建议下接任校长,亲自题写了校牌“上海大学”,并表示“自当尽力之所能,辅助诸君,力谋学校发展”。当时,孙中山从广州蒙难脱险留驻上海,因军事和政治上的屡屡失败,开始将目光转向文化教育事业,以图重新培植人才,因此对上大也颇为关注。后来,孙中山还担任上大名誉校董。
于右任出任校长后,觉得这所弄堂大学经改组后仍余留许多棘手问题,其中急需解决的是物色办学得力人才。他发动国共两党力量共同办学,聘请邵力子出任副校长,商请李大钊协助办学。当时的中共领导人自觉意识到国共合作是弱小的共产党组织迅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上大是年轻的共产党走向成熟、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平台。所以,中共中央一开始就对上大的工作极为重视,中央领导人亲自参与筹划,介绍和安排党的干部去上大工作。在李大钊的推荐下,邓中夏与瞿秋白来到上大。“一九二三年春,邓中夏到上海大学任总务长(总务长职权是管理全校行政事务),决定设立社会学系、中国文学系、英国文学系和俄国文学系。随后瞿秋白也来了,担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陈独秀则委派陈望道任文学系主任,在五卅期间,陈望道又出任教务长和代理校务主任。邓中夏、瞿秋白、陈望道来上大虽然和组织的指派有关系,但归根到底是源于内心深处对教育和人才的渴望。随后,蔡和森、恽代英、张太雷、萧楚女、施存统、沈雁冰、任弼时等一批具有丰厚学养的共产党人因共同的政治理想、社会抱负和教育主张也先后来到上大任教。受于右任邀请,李大钊曾多次到上大讲学。陈独秀虽然不是上大的教师,也没有直接参与学校管理,但他通过介绍共产党员到学校任教、推荐各地优秀青年赴上海求学等方式影响着上大的教学和管理。上大的革命传统与这些共产党人的辛勤付出紧密相关。
上大作为国共合作办校的重要成果,必然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不管是办学方向还是讲授课程都带有明显的政治特征。1923年12月,邓中夏主持制定的《上海大学章程》明确规定:“本大学以养成建国人才,促进文化事业为宗旨。”为促进文化发展,推进革命工作,瞿秋白也热切期望上大能“成为南方的新文化运动中心”。上大的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等,不仅富有时代气息,而且传播革命理论,深深地影响了学生的政治态度,使上大成为革命青年向往的“东南革命最高学府”。全国乃至海外的有志革命青年纷纷来此求学。上大办得最有特色的是社会学系。从系主任到教员,集中了当时最多的共产党的教育家、理论家授课,系统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并重视对社会问题的调查,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组建各类社团。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基地,上大教授将研究成果编辑成4集《社会科学讲义》并印发全国,其中包括瞿秋白的《社会科学概论》和《现代社会学》,在当时产生很大的影响。
随着上大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至1924年初,学生总数已从1922年10月改组时的160多人增加到400多人,青云路校舍逐渐不能适应学校发展。1924年2月,上大迁往当时公共租界内的西摩路132号(今陕西北路342弄),并在斜对面的时应里522-526号(今陕西北路299弄4-12号)设立分部。全校教室晚间全部开放,举办平民夜校,提供免费书籍文具,之后共产党上大支部进步师生分别在其他工人聚集的地区组织夜校,帮助工人组织工会,培养了不少领导工运的骨干。顾正红就是当时沪西工人夜校的学生。上大师生们“以改造社会为职志,对于社会事业,尤具勇猛进取精神”,踊跃地走上社会的政治舞台,活跃在革命运动中,如全国学生运动领袖刘硕华、五卅运动领导人之一刘华、妇女运动领袖杨之华等。
随着时局动荡,国民党内各派之间的争斗也日趋公开化。1924年10月,在辛亥革命13周年纪念会上,上大学生郭伯和、何秉彝、黄仁等人发表反对军阀的演讲,却被国民党右派唆使流氓从高台上推下,郭伯和、何秉彝受伤,黄仁不幸身亡。黄仁是上大学生在反帝反军阀中牺牲的第一位烈士。暴力和流血接踵而至,1925年5月15日,共产党员顾正红惨遭日本资本家枪杀,引发全国性的民族主义运动,上大师生活跃在爱国游行示威阵线的前列,成为一面旗帜。30日,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发生,上大社会学系学生何秉彝等11人中弹身亡。上大师生因领导民众战斗而致伤者近百人,被拘捕者达570余人。惨案发生后,中共中央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发动基层群众抗议帝国主义暴行,轰轰烈烈的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上大与上大附中师生几乎全校出动,参加了运动各方面工作,在这场规模空前的反帝爱国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25年12月17日,从上大附中半工半读成长起来的工人运动领袖刘华在上海龙华被秘密枪决,结束了26岁年轻的生命。
在国民革命运动中发挥先锋作用的上大师生,招致了帝国主义的仇视。租界当局自1924年12月起就多次搜查上大。1925年6月4日,上大被租界的帝国主义者以“过激”的借口封闭,师生们被迫频繁搬迁。1926到1927年的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上大的革命青年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入斗争,有许多学生成为领导骨干。被拘捕、被屠杀,无论时局多么动荡,上大的精神和传统从未改变,活跃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第一线,被国民党右派视为“赤色大本营”。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4月19日,南京国民党中央发出通缉令,通缉包括在上大工作和学习过的恽代英、邓中夏、李硕勋、蔡和森、彭述之、侯绍裘、沈雁冰、瞿秋白、施存统、张太雷、高尔柏、杨贤江、杨之华、萧楚女、高语罕等人。25日淞沪警备司令部杨虎、陈群对上大进行“查办”。5月3日,上大被查封。4日,上大校舍被白崇禧部驻扎,后改为国立劳动大学。
自1922年改组立校至1927年被迫停办,上大虽然存续时间总计不到5年,而且办学条件艰苦、设施简陋,却如鹤鸣九皋,赢得了“文有上大,武有黄埔”“北有五四时期的北大,南有五卅时期的上大”的美誉,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汇聚、培养了一大批有理想、有抱负、有才干、有骨气的杰出人才,包括王稼祥、秦邦宪(博古)、杨尚昆、阳翰笙、何挺颖、郭伯和、施蛰存、戴望舒、孔另境、谭其骧、匡亚明、丁玲等。1939年,毛泽东同志出席中央书记处会议时指出:“陕北公学是一所统一战线性质的学校,像过去的上海大学。”这是对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在上大成功实践的客观评价。
〔作者为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上海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研究(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基地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