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在初夏的阳光中,酝酿已久的“在上海 遇见你故乡的建筑”外国留学生城市行走活动如约而至,来自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20个国家的28位留学生,分为3个小组沿着武康路、思南路、多伦路进行一场梧桐树下的Citywalk。这次活动由复旦大学、上海中华文化学院、虹口海外联谊会主办,徐汇海外联谊会、黄浦区中华文化学院承办。虹口海外联谊会负责人郑宏、上海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陆琦、复旦大学国际文化学院党委书记王颖出席活动分享会并致辞。
.png)
郑宏在致辞中表示,作为上海开埠以来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启航之地,虹口在增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里,中外文明互学互鉴,中外文化互相启迪,中外友谊相知相融。多伦路上众多中西合壁的历史建筑,就是中外文明融合发展的生动见证。面向未来,虹口着力打造“上海北外滩、都市新标杆”,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展示窗口。希望各位留学生朋友们以此次行走活动为契机,争做中外交流的参与者、中外友谊的传播者、中外交融的促进者。
陆琦在致辞中表示,近代以来,基于优渥的地理优势和上海这座城市的开放、包容,古今中西的建筑在此相遇、融合,碰撞出多元多样的建筑文化,上海的建筑几乎囊括了世界史上各个时期的各种风格,仿佛一部活生生的世界建筑史。如果历史会说话,她应该会通过建筑来表达。海派建筑,就是上海对话世界的语言,也是同学们深入了解上海的路径和载体,相信也一定会成为大家喜欢上海的理由。
王颖在致辞中表示,上海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独特的社会环境、经济结构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是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瑰宝。行走上海街头,可以看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世界建筑,体现了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形成了包罗万象、兼容并蓄的城市建筑格局。行走在这样的都市空间里,一个个街区,一座座建筑,为我们留住了弥足珍贵的岁月痕迹,让我们触摸到凝固其中的文化肌理,吸引着我们去探寻,去回望,去倾听,去思考。
这次活动是上海中华文化学院与高校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第三次合作,在前两次积淀的基础上,聚焦主题,探索发挥上海得天独厚的建筑资源优势,增强外国留学生对上海文化的熟悉感、亲切感,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体现了以下特点:
武康路+思南路+多伦路
---感受多元的上海
.png)
感受多元多样的海派建筑文化,需要尽可能展现上海优秀历史建筑。在联办方的群策群力下,3条网红马路、25幢融历史文化于一体的建筑纳入整个行走框架。漫步其中,道路两旁鳞次栉比、风格各异的建筑给学员们留下深刻印象。孟莎式的法国屋顶、木结构露明的英国乡村别墅、红瓦缓坡、拉毛水泥墙的西班牙洋房、摩登的装饰艺术派公寓、中西合璧的建筑,在老城区的街头随处可见,彰显了上海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建筑格局。有留学生说,这里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
走进去+走上去
---领略立体的上海
不同于一般的止步于院墙之外的城市行走,本次活动25个参观点有21个点可以走进去,学员们从这些建筑擦肩而过的路过者,成为登堂入室的拜访者、精彩故事的聆听者。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承办方的争取下,学员们不仅走进建筑之内,更是走上白玉兰广场顶楼、武康大楼、武康庭的观景平台、夕拾钟楼的最高处俯瞰街区的全貌,感受难得一见的城市第六立面。建筑在平视、仰视、俯视的多维度视角中得到立体的呈现。
Citywalk+Citytalk
---诉说心中的上海
这次活动增加了新的环节,形成上午Citywalk、下午Citytalk的组合。两院老师的联袂合作、中英文互补式的生动讲解,行走过程中应接不暇的新体验新观感,让学员们对上海的建筑文化深有感触,一场别开生面的分享会在“遇见”的钢琴曲中拉开帷幕。9位学员代表的分享既有直率质朴的表达,又有建筑背后历史文化关注,还有他乡遇故乡的情感共鸣。主持人的循循善诱和嘉宾的精彩点评,帮助学员们更深一步在文化交流的视域中认识行走的意义。活动在“最佳心声奖”的颁奖仪式中划上圆满句号。
行走过程中,已有同学打探下次活动时间表、线路图。正如主持人结语所言,气象万千的上海远不止于此,上海的魅力有待于我们通过行走等各种活动去进一步解锁和发现。期待在不久的未来,我们在上海的街头再次相遇,再次同行。
.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