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上海社院教师第一时间对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深入学习,并表示要进一步将会议精神贯彻到教学、科研等工作中,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社院人应有的贡献。现刊发有关学习心得体会。
刘晖 教授
如何全面理解、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是摆在社院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强调,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做到“五个牢牢把握”,其中之一就是“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团结才能胜利,奋斗才会成功。统一战线的本质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是人心和力量的问题,由此形成牢不可破的真团结。
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团结的重要性,要求全党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团结”一词在报告中共出现27次。
报告的题目和大会的主题,均强调“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在五年工作中,强调“两个团结带领”;在新时代十年,强调“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在16项历史性成就部分,强调“更加团结统一”,“民族团结进步呈现新气象”;在使命任务部分,指明中心任务的团结要义,强调要“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
就战略举措而言,在政治、文化、军队、祖国统一、外交以及党的建设领域,均突出团结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在政治领域,强调要“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坚持发杨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在结语部分,强调“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可以说,团结是中国式现代化乘风破浪、直挂云帆、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一个重要秘诀,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新时代新征程,迫切需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闻丽 副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具体阐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一概括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鲜明特色,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复兴,既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经验总结,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具体内涵,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方向指引。在我国的同心圆政治架构中,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同时通过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不断扩展“人民”的力量,动员最大范围的力量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在这个意义上,统一战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者形成密切关联,中国共产党通过统一战线团结人民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一步步推进团结救国、团结兴国、团结富国、团结强国的现代化建设目标。
程洪猛 讲师
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位育之道。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向大会作的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笔者认为,结合中国传统哲学某些观念,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位育之道。
“位”、“育”二字出自儒家经典《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一语,原本只具有哲学或者人学层面的含义。朱熹注解,“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合起来就是“安所遂生”。安其所也,主要处理人与空间的关系,大意是指个体在天地、人群中的位置得到安顿,此位置可作广义的理解,比如居住地、财产、职业、家庭关系、社会地位等;遂其生也,主要处理人与时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个体在历史之中实现自身发展并得到丰沛生命体验的过程。“安所遂生”在中国古代是一种重要的价值理想,也常作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表述,如郑和下西洋时携带的明成祖给“四方海外诸番王及头目”的敕书中说:“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体上帝之心,施恩布德。凡覆载之内,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处,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业,不至失所。……庶几共享太平之福”。“安所遂生”可谓郑和下西洋之不同于西方地理大发现的美好初衷。
把“位”“育”二字连起来作“位育”并对它作创造性的阐释,使其具有社会学的内涵,始于我国近代社会学家、优生学家和民族学家潘光旦。潘光旦用生物学观点联系儒家文化观念,阐述了社会位育和民族位育的概念。他认为,“西文Social adjustment为‘社会位育’在《中庸》中‘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之义,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安所遂生,适与生物学家研究生态学(ecology)后所得之综合观念相吻合无间”,“位育是一切有机与超有机物体的企求。位育是两方面的事,环境是一事,物体又是一事,位育就等于二事间的一个协调”;“民族位育问题中生物团体是中华民族,环境是二十世纪的世界。我们的问题的本身是:以此民族,入此环境,从民族一方的立场来看,究竟如何能‘安其所’、‘遂其生’?……安所,属于生活的静的方面,换言之,就是民族秩序的维持。遂生,属于生活的动的方面,换言之,就是民族进步的取得”。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作了进一步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综上所述,中国式现代化正是实现中华民族安所遂生之道,也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张星 讲师
“现代化”曾一度被简约为“西方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发展中国家对西方现代化道路和模式的依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对现代化的认识不断发展和深化。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即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现代化的国防。在1964年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即: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此后,四个现代化的表述和追求延续下来。到了2013年11月,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命题,拓展了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规律的新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开幕会上的重要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可以说,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二十大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华诞后第一次召开的中央全会,必将开启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