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中华文化 >> 海派文化 >> 稿件
寻足迹・品文化 | 宝庆路3号:上海第一私人花园的致公党情缘
来源:中华文化培训交流处 日期:2020.06.09

  今天邀您走进宝庆路3号,见证上海第一私人花园中的致公党往事。

  走在宝庆路上,会遇见一段长长的竹篱围墙,竹蔑片交叉的缝隙里,透出了一个宁静的大花园,那满目的绿色中,隐约有洋房轮廓,前方大门上的门牌号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数字了,这条路名和这个单数连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传奇:宝庆路3号。

  十余年前,程乃珊的一篇《上海宝庆路3号情事》(可点击链接查看),让人从文字中,得以一窥这座堪称与世隔绝的上海第一私人花园洋房。颜料大王周宗良家族的兴衰,以及四千金周韵琴与家庭教师徐兴业、外孙徐元章和他的女学生――中德混血儿黄亨义相爱的故事早已为众人熟知,但很少有人会提及宝庆路3号与致公党上海组织成立和发展的那段往事。

图片说明:宝庆路3号1947年行号图

  上世纪50年代,致公党中央已经准备在上海建立地方组织。由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后来又发生“文化大革命”,此事搁置下来,一直到1976年10月,致公党中央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恢复活动,建立致公党上海地方组织的事情才又被重新提出来。

  1979年10月,致公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选举黄鼎臣为致公党中央主席,并通过了一项重要决议――在上海、天津建立地方组织。

图片说明:黄鼎臣

  1980年4月4日,致公党中央在致中共中央统战部的文件中表示,为适应新的历史时期任务的需要,拟在归侨聚居和台港澳同胞、海外侨胞进出比较多的上海、天津,适当发展新成员,待条件具备时建立地方组织,“考虑先在上海建立一个小组或支部,直属本党中央领导”。7月8日,致公党中央又发函给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同样表达了“成立致公党上海市小组或支部,直属本党中央领导”的意愿。

  有党员然后才有组织。要建立致公党上海地方组织,摆在面前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发展新党员。当年有关各方主要从三方面入手推进这项工作:

  首先,根据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的推荐,黄鼎臣亲自出面做上海市侨联主席董寅初(可点击链接查看)的工作,动员他加入致公党,做上海组织的领头人。

图片说明:董寅初

  据董寅初回忆,1980年7月黄鼎臣主席亲自到上海与他会见,希望他和从福建迁沪的老华侨叶鸿宝能出来一起主持筹建工作。由于当时董寅初是民建会员,所以回复说容他考虑一下。后来致公党中央邝明秘书长来上海,也对董寅初谈了同样内容的话。这年10月,董寅初决定加入致公党。

图片说明:叶鸿宝

  第二,叶鸿宝在他周边熟悉的归侨中开展组织发展工作。

  叶鸿宝最早发展的两位党员是印尼归侨庄昌贵、张宝琴夫妇。庄昌贵回国后在上海虹桥医院当主治医师,爱人张宝琴在上海天平路第二小学当老师。据庄昌贵回忆,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叶鸿宝,因为两家住得很近,又都是印尼归侨,再加上是福建同乡,关系非常亲密。叶鸿宝向他们夫妇俩详细介绍了致公党的性质、宗旨、历史,还请他们阅读了《致公简讯》,介绍了致公党准备建立上海组织的情况,希望他们加入致公党,为归侨、侨眷做些工作。庄昌贵夫妇欣然同意。

  第三,利用外省市致公党党员的社会关系发展新党员。

  应邝明和叶鸿宝之邀,致公党福建省委秘书长林春福专程来上海协助开展组织发展工作。林春福到上海后,首先做王清泗、梅爱好的工作,然后又通过他们再发展新党员。

  1980年12月4日,致公党上海市支部成立大会在市侨联会议室召开,董寅初当选主委。这是中国致公党恢复组织活动后建立的第一个地方组织。

  支部成立后,办公地点暂设在市侨联三楼,条件比较艰苦。次年5月,致公党党员、时任卢湾区侨联主席贺得哉与夫人周容,将周氏家族私产,位于宝庆路3号的房屋,无偿提供给致公党上海市支部委员会作为办公场所,致公党上海支部从此正式建立机关,设立办公室。

  支部非常重视组织的发展,到1983年,支部党员人数已发展到近200名,是刚建立时的20倍。1984年经致公党中央研究决定,上海市支部升格为上海市委员会。根据工作需要,相继增设组织处、宣传处、联络室,虽然办公条件又显局促,但大家内心充满欣喜。

  从1981年5月起的三年多时间,宝庆路3号这座著名的私人花园,见证了致公党上海组织建立初期的不易,也陪伴它逐步壮大,筹备并建立上海市委员会,直至1985年3月搬离。可惜当年致公党机关在此办公场景的影像未能找到,难免遗憾。

  多年以前,围绕宝庆路3号掀起了一场家族财产官司,其结局是房产易主,听起来些许悲凉。然而谁又能想到,这一转变,为曾经的上海第一私人花园重门大开带来了机缘。如今,宝庆路3号华丽转身,正以新的身份――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回望这座城市无尽的风华。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