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中华文化 >> 海派文化 >> 稿件
【艺海名流】纫兰高花送佩秋
来源:中华文化培训交流处 日期:2020.06.29

  2020年6月26日凌晨三时,98岁高龄的国画大师、海派画坛巨匠陈佩秋先生驾鹤远行。

  

  让我们共同缅怀这位画坛大侠传奇的一生。

  陈佩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中国画院艺术顾问、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荣誉顾问、上海市书法家协会艺术顾问、上海书画院院长、西泠印社理事、海上印社社长,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上世纪初,陈佩秋考入当时最高学府西南联大学工科,正因为有这样的基础,她在后来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便有迥异于常人的独立思考和理性精神。可后来她还是喜欢画画,于是辍学去重庆读了国立艺术专科。抗战胜利之后,国立艺术专科迁回杭州,她也随校回到杭州,也就是在这所被誉为“中国现代美术摇篮”的学校,她受业于黄宾虹、潘天寿、郑午昌等大家。1950 年,她从国立艺专毕业,入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上海中国画院成立后,名家云集,她成为最年轻的画师之一。陈佩秋的艺术广为人知是在1956年,那年上海青年美展举行,她以自己拿手的工笔画《天目山杜鹃》参赛,一鸣惊人获得一等奖,继而参加全国青年美展,又获得二等奖。

  佩秋先生的艺术成就,与她的经历不无关系,她接触大量古代字画并临摹,她的临摹作品几乎达到“下真迹一等”的水平。

  

▲年轻时的陈佩秋与女画师们在上海中国画院


▲《天目山杜鹃》

  除了临摹古画,她认为写生也同样重要。她常常忆起当年与一群年轻画师去龙华苗圃(现上海植物园)写生的情景:当时苗圃还未建造完成,全都是施工的工人。我们就和盖房子的女工住在一起,一住就是几个月。我每天清早起来去院子里观察花鸟,还自己做了抓虫的容器,留了个进气口,把这些虫子都养起来,慢慢观察他们的样貌和习性。”她觉得深入生活只有浅浅的体验是不够的,必须弄懂客观事物的生长规律和结构。她会随手翻着上海文史馆出版的画册中的海棠花,举例说:“为什么有红叶子?因为这是一个生病的海棠花。春天施肥施过了,海棠花开得满满的。但是到了秋天,花不会开很多的,花瓣落了,叶子是红色的,一看就不会是春天的花。”

  年轻的陈佩秋在挥毫,《九月海棠》,写生笔记本

  早期,佩秋先生的作品主要以花鸟驰誉,但她始终认为书画同源,画家必须练字。因此早在上世纪50年代,她便开始了书法的临古之路,在草书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80年代后期,她曾游历西方,后来便开始了对印象派真迹原作的光色技法与传统笔墨相结合的全新探索。她所创新的细笔青绿山水作品中,中国水墨与西方印象派相逢,满纸葱郁,彰显出淡雅简远的意境,但演绎的依然是中国传统山水的精神。

  

▲《兰花鹌鹑》


▲《红叶竹禽图》

  

  

▲书法作品、《红树鱼勾子》

  提起陈佩秋时,人们不免将她与其丈夫――著名书画、鉴定大家谢稚柳联系在一起,这对伉俪也的确留下比肩历史上“管赵风流”的艺坛佳话。但其实,自信自强、勤奋卓绝的陈佩秋,更愿被称为“陈先生”,而不是“谢夫人”。陈佩秋与谢稚柳都可谓走出各具特色却又同样夺目的道路。十多年前,电视台为谢稚柳先生拍纪录片,导演希望也给佩秋先生拍几个镜头。没想到,她婉言谢绝了,没有陈述过多的理由,只是淡淡地说道“谢先生归谢先生,我归我。”当然,佩秋先生更反感别人把她列入“闺秀”画家的行列,用她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不管男画家还是女画家,谁画得好,谁就应该在画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谢稚柳与陈佩秋被誉为“当代管赵”


    晚年,佩秋先生把兴趣转到了古画鉴定上,2012年出版了《名画说遗续编――陈佩秋谈古画真伪》一书。通过对文献、笔墨、构图、印章、题跋,绢帛等多方面深入研究,对阎立本《步辇图》、董源《溪岸图》等千古名画做出了更加符合历史、还原真实的判断。有段时间,一张署名“宋徽宗”的《写生珍禽图》被炒得沸沸扬扬,有人要佩秋先生对此画发表意见,因为谢稚柳先生生前对这幅画作过较高评价。佩秋先生不为亲者讳,毫不含糊地指出:“谢先生当时编画册时并没有见过此画真迹,仅凭著录及一张模糊不清的照片,谈了对宋徽宗作品的大致评价。再说,即便谢先生当时认定此画为真迹,也只能作为参考。以前也遇到过类似情况,对同一 张画,谢先生到了晚年,便会有一些新的、甚至截然不同的结论。所以,《写生珍禽图》究竟是否宋徽宗真迹,关键还是要看他的笔墨风格,时代气息。这样一份率 真和倔强,需要何等勇气和魄力。

  2000年佩秋先生受聘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2013年,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书画研究社成立,陈佩秋被推选为名誉社长。她积极参加文史馆和书画研究社组织的笔会、书画展等活动。在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欢庆上海解放70周年之际,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主办以“盛世风华”为主题的馆员书画艺术作品展,97岁高龄的陈佩秋不仅提供了《秋艳》和《春风得意》两幅精品,还应邀题写了展名“盛世风华”。

  

  

  

▲中图《秋艳》、下图《春风得意》

  晚年的陈佩秋格外热心公益事业,多次捐赠其书画作品,参与慈善义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为传递抗疫必胜的信念,她手书抗疫寄语“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并 捐赠书法作品《惠风和畅》,在朵云轩抗疫慈善拍卖。上海市文史研究馆正在举办的“艺心抗疫”艺术作品展中,她书法作品《抗击疫情人人有责》赫然在列。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楚辞》里的这一句,说的是有“花中君子”美誉的兰花,这是陈佩秋之名的出处,亦如她一生的写照。她认为好花还要绿叶扶衬,她愿做那片绿叶,这一生致力于将中国传统绘画的文脉通过创新发扬光大,为其注入时代活力。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