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理论研究 >> 研究成果 >> 稿件
刘晖:“团队列名法”研讨式教学及其实践价值
来源:教研室 作者:刘 晖 日期:2018.06.22

  摘要:团队列名法研讨式教学是一种结构化现代研讨方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重在突出学员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能够充分调动学员参与研讨的积极性和教师融入研讨的主动性,由此进一步提升课堂研讨的教学效果,推动教学活动向学员能力提升和决策咨询的转化。因此,加强团队列名法研讨式教学、推广行动学习法,有助于进一步深化新时代干部教育院校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团队列名法;课堂研讨;问题意识;共识;教学改革

  就新时代干部教育院校的教学而言,课堂讲授式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讲授式教学亦存在一些短板,在满足学员自体参与需求方面略显不足,如问题意识建构、创新思维激发、参政能力提升、决策方案探讨等,以行动式学习、对话式学习、参与式学习为基本理念的团队列名法课堂研讨,可以作为讲授式教学的重要补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陷。

  团队列名法,是一种结构化研讨方式和决策方法,它采用环形闭合式小组讨论的方式,让所有学员在规定时间内独立思考并记录自己的观点,然后按照预设程序最大限度地广泛收集学员意见,直至穷尽所有观点。团队列名法研讨式教学,是以团队列名的方式把结构化研讨融入课堂,并借用诸多教学手段和分组讨论方法,激发学员的问题意识,以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自主学习能力、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水平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研讨方式注重学员自主研究、自主讨论、观点碰撞,寻求意见的最大公约数,研讨的过程能够有效规避由少数人控制问题讨论的行为(现象),采用民主票决方式实现问题聚焦,锤炼参与意识,强化团队合作,最终达成共识,形成科学的决策建议。

  为进一步丰富教学的方法手段,深化新时代干部教育院校的教学体制改革,有效激发学员的问题意识,实现“双突出、双调动、双提升”,即突出学员的主体性,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充分调动学员参与研讨的积极性,调动教师融入研讨的主动性,由此进一步提升课堂研讨式教学活动的实际效果,推动教学活动向学员能力提升和决策咨询的转化,有必要借鉴行动学习法的理念,在干部教育院校试行团队列名法研讨式教学。

  一、团队列名法研讨命题的设计及讨论前准备

  行动学习法由英国管理学家雷吉·雷文斯最先提出,是一种集知识学习、经验分享、问题创造和实践行动四位一体的培训方法。行动学习法培训是以行动来实践学习,即达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知行合一的培训效果。行动学习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程式来表示,即L = P + Q,其中L代表行动学习法中的学习,P是指了解、掌握相关专业知识,Q是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后两者的有机结合能够较好地实现行动学习法的学习目标,收获良好的培训效果,大大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团队列名法是行动学习法的一种类型,具有行动学习法的诸多特点和优点,课堂气氛活跃,学员参与度高、在场感强,于探索争鸣中达成共识、在分享见解时共享经验、在民主训练中形成决策成果,故而颇受培训对象欢迎。

  团队列名法研讨式教学的实施,首先要围绕题目设计、破题、分组分工、规则说明等环节做研讨前准备。

  1.提出研讨命题。研讨命题一般是学员普遍关注、较为困惑的热点难点问题。命题来源于社会实践,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具有深度探讨的价值,研讨的最终成果又往往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学员在工作或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让学员产生对研讨课的心理期待。与此同时,研讨命题能够激起学员的问题意识,让学员带着问题深度思考研讨命题,从而调动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引发学员参与研讨的兴趣,激发学员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研讨题目一般是在课前若干天就告知学员,并创设问题情境。在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看来:“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1]促使学员质疑问难、探索求解,与此同时,做好资料查询、理论构思、方案初步建构等准备工作。

  2.破题。研讨命题提出后,团队列名法研讨式教学的首个环节是破题,也就是围绕所设定的研讨题目进行相关理论的梳理、阐释,让学员掌握基本的理论工具,提升学员对研讨问题的认知层次与认知深度。

  3.教师团队的分工与学员分组。团队列名法研讨课一般由2-4位教师参加,其中一位为主讲老师,负责研讨题目相关理论的阐释,设计研讨流程,并作为催化师主持各个环节的研讨。其余教师负责主持分组讨论(主讲教师亦负责一个团队的讨论),组织协调研讨相关事务,并负责解释或处理研讨过程中遇到的其他问题。根据学员人数(以30-50人为例),一般分设3个小组,由分组负责老师组织推选并确定每个团队的召集人、发言人和记录人。

  4.宣布研讨规则。研讨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分组研讨,第二阶段为班级集体讨论。

  第一阶段的分组研讨包含两个环节:一是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并对问题进行聚焦;二是就焦点问题进行再研讨,提出可行性对策,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研讨规则的说明:(1)分组讨论发言时,避免受到外部信息的干扰,每位学员均应独立地、自由地表达观点;(2)一人一条,依次发言,只讲条目,简洁明了,一句话,不展开;(3)记录人负责把每个人的意见按照条目顺序写在白纸或白板上;(4)循环进行,意见不重复,相互不评论;(5)穷尽研讨者的所有观点看法。自第二轮起,学员若没有新的意见可以轮空,直至大家的意见全部发表;(6)澄清问题。对每条意见进行民主讨论,提出人澄清含义,如有不清楚的可以提问,请提出意见的学员简明阐释。并合并重复意见,补充形成新的观点;(7)对讨论意见进行民主票决。每位学员均要独立判断,按自己认定的重要程度对所有意见进行排序、计分,限选最重要的三条意见,分别记3分、2分和1分(或两条意见,分别记2分、1分);(8)对团队意见进行聚焦。把每条意见的分数相加,统计得分,分值越高,表明该问题在学员群体中所受的关注度越高,由此实现问题聚焦;(9)团队决策建议。循环进行上述程序,针对聚焦的问题进行再讨论,每位学员分别提出有针对性的决策建议,再以民主票决的方式进行聚焦,分值高的若干条方案即为集体决策意见,形成团队共识。

  二、团队列名法研讨式教学的实施

  团队列名法研讨课程的实施,大体包括四个步骤:

  第一步,先进行分组研讨,对问题进行聚焦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之后,分组讨论结束。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全程在场,掌控好研讨的节奏,防止讨论偏离研讨主题,保证研讨按照既定的游戏规则进行,不争论观点,不作对错优劣评价,不打断、不干扰常态的研讨进程。这一研讨流程,强调主持人(教师)必须坚持“一控、一多、五不”,即:小组主持人应合理掌控研讨时间,多鼓励,不提示、不点评、不批评、不展开、不重复。

  第二步,小组汇报。由各组(团队)发言人向班级汇报分组研讨的整体情况,对聚焦的问题作以澄清,对团队决策方案的形成进行解释说明,并尽可能全面地对分组研讨的情况作以客观评价,指明本团队在查找问题、提出决策意见方面的优点、缺陷或不足。

  第三步,班级讨论。可选择两种研讨方式来进行:一是按照团队列名的形式就各组讨论结果进行深度讨论,研讨程序、方式如前,不过是以分组讨论所达成的共识进行团队列名,各个团队循环提出意见,问题聚焦,最终形成班级的决策意见;二是选择某一团队的研讨意见作为讨论对象来进行深度研讨,建议采取民主票决的方式。

  在班级研讨环节,采用头脑风暴法――四副眼镜法进行讨论。每个团队分别选择一副眼镜,即万花镜(持肯定观点)、墨镜(持否定观点)、望远镜(宏观视角,领导、全局、战略高度)和放大镜(微观视角,下级、基层、执行层面),用不同的工具以及不同的视角维度来全方位地观照、分析、透视同一个研讨对象。基于四种立场,从四个维度进行观照,研讨的成果由各团队发言人(可另推选一名发言人)向全班汇报,分别阐述本团队的立场,也就是带上眼镜之后的所思所感所悟,并提出支持本团队观点的若干理由。眼镜已经代表立场,只要自圆其说、阐明理由即可。

  此外,班级研讨可设计自由讨论环节,预留出10-20分钟的时间,让学员自由发言,调动学员发表意见的积极性,思想碰撞,产生火花,加深认识。

  通过团队列名法研讨式教学上述环节的实施,大体可以实现研讨式教学四个方面的教学目标:(1)让学员人人参与,充分收集各种意见;(2)充分体现民主、平等与相互尊重;(3)找出问题、找准问题、聚焦问题,集思广益,集体决策,形成建设性的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好方案;(4)在研讨中相互启发,民主、开放、互鉴、共识、共享、共赢,由此进一步改进思维方式,改进工作方式,改进决策方式,民主决策、集体决策、科学决策、依法决策、程序决策、慎重决策,提升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第四步,教师点评。(1)对学员研讨的情况作以简要评述,归纳总结学员观点;(2)亮明教师的观点,指明进一步完善的方向;(3)团队列名法教学的实施者――教师团队应进一步加强对所研讨问题的全面研究,加深对该问题的认识与把握;(4)教师团队应加强协调,合理分工,密切合作;(5)教师应加强对学员的引导,更好地驾驭研讨课堂,激发学员的问题意识和研讨热情,深化对所研讨问题的认识,为提升学员的参政水平、形成有价值的决策咨询建议做准备。

  当然,在课程筹备过程中,必须充分考量不同班次学员群体的差异性和培训需求的不同,注重研讨各环节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创新性。主讲教师要在点评环节上多下功夫,务必要做到画龙点睛,实现理论提升,让学员感到有所启发、有所感悟、有所收获,从而增强团队列名法研讨式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三、团队列名法研讨式教学的实践价值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教师作为引导者和以学员为主体的思想落实到实践层面,其最好的途径就是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教学。[2]一个研讨题目有没有问题意识,决定着它是否具有研讨的价值。没有问题意识的题目,既没有研讨的必要,也没有深度研讨的可能,更是无法吸引学员融入到讨论中来开展有效的研讨。真正意义上的研讨式教学,是让学员在自主研究中去分析研究讨论,从而自己去解释、验证、探索有关问题,最终得出令自己和他人信服的结论,这一过程必定会使学员的创新意识得以强化、创新热情得以迸发、创新潜能得以挖掘。[3]客观地说,人作为具有丰富意识的集合体,从每个人所掌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来讲,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每个人的认识领域都是有限度的,知识的诸多盲点客观存在。而学习特别是对话式学习,是补充知识解决某些认知盲点的有效路径。在英国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约翰·斯图尔特·密尔看来:一个人能够对某个问题有认所知的唯一办法,是倾听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所提出的不同意见,了解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人是如何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探究这个问题的。密尔还有一个重要观点,就是由于人类难免犯错,自由讨论才是最有可能发现新真理的途径,而对任何探究的封杀和排斥,都会对人类造成损失,因而都是不明智的。学习与对话相结合,在对话中学习,在学习中对话,在对话中发现问题,在问题意识激发与碰撞中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展现研讨的自主性、体验性、创设性、创新性、开放性、实践性等,这无疑是研讨式教学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从教学实效的角度来看,团队列名法研讨式教学方式的推广,将会对学员、教师以及干部教育院校的教学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就学员层面而言,团队列名法研讨式教学至少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实践价值:(1)团队列名法研讨将带来思维方式的变革,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师及学员的心智模式,如开放、民主、科学、严谨、集约、理性等,有助于激发学员的问题意识,为之提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方法,以进一步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2)团队列名法研讨对于学员(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工作方式的转变(如民主决策、科学决策、走群众路线等)和执政能力提升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有助于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实效性;(3)团队列名法课堂研讨营造了一种新颖、宽松、人性化的培训环境,有助于调动学员参与研讨的积极性,使学员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参与者。

  就教师层面而言,团队列名法研讨式教学的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团队列名法研讨有利于教师深度把握学员(领导干部)的心理、兴趣点及其培训需求,并在其他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地自我调适,以适应多元化培训需求;(2)团队列名法研讨对于培养教师的团队协作意识,更新教学理念与方法,亦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就推动教学改革创新而言,团队列名法研讨式教学为以传统的教学样式为主要取向的教学活动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学员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丰富了教学的形式,拓展了教学的空间,有效整合了教学资源,把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的单一的讲授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学员双主体的知识共享式的复合型教学交流模式,充分体现“以学员为本”的教学旨归,践行了“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实现了“教学相长”“学学相长”的有机结合。这一教学方式的推行,有助于优化干部教育院校培训课程的整体布局,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样式,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改善教学生态,从而进一步深化干部教育院校的教学体制改革。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