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理论研究 >> 研究成果 >> 稿件
参政党思想建设的实效性与路径选择
来源:《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 作者:姚俭建 日期:2016.04.25

  摘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增强参政党的主动性是贯穿参政党思想建设始终的一条主线。“创新”驱动下的参政党思想建设,适应了新的历史时期多党合作制度不断巩固和发展的现实诉求。路径选择:一是尊重规律,注重内在价值的引导;二是拓宽视野,注重创新思维的运用;三是优化机制,注重方式方法的创新。

  关键词:思想建设实效性机制创新参政党

  一九四九年八月二十四日、二十六日,毛泽东在《给黄炎培的两封信》中曾对民主党派为什么要致力于思想建设阐明了两个精辟的论断:一是建立民主党派“自己的主动性”,“而这种主动性是一个政党必不可少的”;二是有利于今后民主党派与中共的合作。历史翻到今天,作为参政党的民主党派组织的新老交替正进入一个重要的时间窗口。毛泽东关于民主党派思想建设的论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而“创新”驱动下的参政党思想建设,适应了新的历史时期多党合作制度不断巩固和发展的现实诉求。因此,如何牢牢把握主线,推进创新,不断增强参政党思想建设的实效性,就成为新的历史时期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着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思想建设

  重视思想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治党和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和政治优势,也是参政党在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共事的实践中形成的优势。从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审视,参政党思想建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党制度发展进程中的重大课题,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都有其具体的内容和要求。其中,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增强参政党的主动性是贯穿参政党思想建设始终的一条主线。在当今时代,参政党思想建设的主线集中体现着三个时代特征:

  第一个时代特征:参政党思想建设围绕中国梦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而展开。中共十八大之后,执政党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蓝图。2016年1月29日,习近平同志在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指出:“人心向背、力量对比决定事业成败。我们提出坚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方针,就是着眼于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的同心圆。”建设新时期的高素质参政党,正面临着多方面的新问题、新挑战。参政党只有认真总结履行职责的经验,才可能为探索参政党建设的基本规律奠定实践基础,才能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形式和内容,才能不断丰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政治基础。

  第二个时代特征:参政党思想建设着眼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和政党协商的不断推进。在中国政治体制架构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可以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集中我国各种利益的存异需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而又避免因选举竞争所带来的浪费和行政效率阻碍,实践也证明了在最广泛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得以较快地实现了经济腾飞,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振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新的政治理念表明执政党对社会政治发展规律有了新的认识,标志着多党合作制度开始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日益规范化、制度化,标志着中国民主政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加快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着严峻考验,如何坚持和发展多党合作制度,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更大作用,成为执政党和参政党都要考虑和解决的共同问题。协商民主和政党协商实践的不断深入,对参政党的思想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各种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思想观念出现深刻变化,空前的社会变革使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对参政党如何在新时期进一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三个时代特征:参政党思想建设不断强化自身承担的历史使命以及需要履行的基本职能。在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框架内,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各民主党派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拥有参加国家政权、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权利。因此,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赋予民主党派的崇高政治责任和基本职能。与此相对应,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参政党发挥独特功能的社会基础已经或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参政党的成员构成发生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的36年,参政党组织发展加快,使得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员有机会进入到各民主党派队伍中。随着参政党成员队伍的年轻化和成员结构的新变化,成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与此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如有些年轻成员对一些重大政治理论问题的认识比较模糊;部分参政党成员缺乏应有的政治素养及鲜明的政党意识、政治经验和阅历等,亟待通过思想建设来解决。二是参政党在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基本职能方面出现了新挑战。随着改革开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深入推进,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推进,执政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含量、知识含量不断提高,这不仅需要参政党提升履行职能的能力与水平,而且需要通过自身的思想建设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三是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社会的新挑战。现代信息传播方式,突破了传统的党际信息扩散的限制,在许多方面取代了过去政党联系群众的某些功能。新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不断涌现,各种政治参与渠道不断增多,使得人们参与政治的途径和手段不断增加,对参政党参政能力和参政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参政党必须适应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创新履职的方式和方法,同时充分认识新时期新成员的特点,冷静面对社会发展的新挑战,切实加强参政党的思想建设。

  基于上述三大时代特征以及参政党思想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中青年党派成员思想实际的新特点,对参政党增强思想建设的实效性提出了新的要求。2015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提出:“支持民主党派加强思想、组织、制度特别是领导班子建设,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解决自身问题能力”。中共中央首次发布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对参政党自身建设,尤其是思想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由此可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首先要强调并着力推进的就是具有实效性的思想建设。

  二、参政党思想建设实效性取向与面临的挑战

  对于任何一个参政党来讲,能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能否具有政党的主动性,不仅取决于参政党成员人数、组织体系、领袖影响力等所构成“硬实力”,而且也离不开参政党成员的素质、使命感和归属感等方面的“软实力”。这种“软实力”恰恰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因此,思想建设的实效性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而且也一个是重大的实践问题;不仅涉及到参政党各级组织的领导班子,也涉及到参政党广大成员;不仅关系到参政党组织的“软实力”的提升,而且关系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巩固和发展。这就要求参政党尊重思想建设的规律,更多着眼参政党成员的实际,针对参政党群体或个体的差异性,满足各个层次成员的需求,尊重参政党成员的特点,重视他们的接受偏好,创新工作理念和思维方式,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学理上分析,思想建设的实效性涉及“方法的可操作性,在实践中的可行性,产生良好结果的可靠性”1等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产生良好结果的可靠性离不开切实可行的方法,尤其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方法的可操作性、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思想建设的幅度、深度和质量;方法的优化和创新,对思想建设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促进功能。

  从实效性角度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参政党思想建设总体上向纵深发展,成效凸显。这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了广泛的政治共识。参政党组织及其成员的主流思想总体呈现积极向上的态势。绝大多数参政党成员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些重大原则问题立场坚定,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多党合作制度不但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二是认清了参政党自身的历史使命。在新的历史时期,参政党将承担着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广大参政党成员的使命感不断增强。三是确立了科学的价值取向。无论是参政党组织,还是参政党成员,使命感驱动下的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等职能的动机进一步确立。

  需要指出的是,参政党思想建设尽管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参政党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相比,思想建设相对滞后,实效性仍嫌不够。具体体现在:

  第一,方法的可操作性不强。伴随着社会生态环境、党派成员的结构和党派成员思想状况的变化,参政党思想建设所借助的形式和方法却变化不大。早在2007年,有学者就发现参政党思想建设存在着“六多六少”的情况:口号提得多,真抓实干少;形式主义多,实际成效少;普遍教育多,针对方式少;“形势教育”多,日常工作少;单向灌输多,双向交流少;传统方法多,创新手段少。2时至今日,这种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特别是概念化、简单化的学习引导方法,往往采用的是集中学习,座谈体会,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传达文件,思想教育工作“不入脑、不入心”的问题比较突出。

  第二,实践中的可行性较差。思想建设在实践中的可行性是建立在人文关怀与工具方法内在统一的基础之上。在规范意义上分析,思想建设是促进个体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建构的价值引导的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建设包含工具性的作用。工具性强调的是效率,但是如果过于注重其工具性的作用,看不到其作用对象主体的特性,思想建设就会因缺少人文关怀而不能深入参政党成员的内心,造成思想引导的目标定位与参政党成员的接受程度和实践效果存在一定差距。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参政党组织在政党协商、民主监督等方面比较注重自身组织形象和社会观感,但由于思想建设缺乏有效载体和平台,组织内部却处于涣散状态。一些成员游离于组织之外,党派组织活动局限于少部分成员身上,思想建设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第三,思想建设成果的可靠性偏弱。思想建设成果的可靠性尽管难以精确的衡量,但对参政党成员思想认识和价值取向上是否存在偏差,可以通过观察做出判断。综合起来看,一些参政党成员的思想认识仍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个别参政党成员对中国的政党制度理解模糊。极个别成员受国内外“政治多元化”、“多党竞争制”等言论影响,对西方多党制表现出好感,习惯拿西方政党理论与我国参政党做比较,希冀选举执政、联合执政等。二是少数参政党成员对政治患有冷漠症。在价值取向上,他们注重实惠,加入参政党组织的目的指向性存在偏差,追求功利性明显。一些人参加参政党组织不是基于政治信仰的选择,而是追求一定的功利性,认为加入参政党组织可能是一条捷径,有机会选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安排领导实职等。还有一些人加入党派组织是为了广交朋友、广拓生财之路,因而对本党派凝聚力或信仰度不高。三是少数参政党成员使命感和归属感缺乏。少部分参政党成员对多党合作、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参政党作用缺乏信心,对参政议政的作用认识肤浅。特别是一些新生代参政党成员对民主党派的性质、地位、作用认识不清,对统一战线基本理论缺乏了解,也不愿了解,因而对参政党组织的归属感不强,导致纪律涣散、组织活动出勤率较低。

  三、创新与参政党思想建设实效性提升

  作为政党组织,参政党最重要的资源就是其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思想建设,提高参政党成员整体思想政治素质,使之在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变幻之中始终保持清醒和坚定,则是新形势下参政党思想建设中具有长效意义的根本性任务。因此,在新形势下推进参政党思想建设,就要尊重规律,解放思想,创新机制,敢于和善于开拓新路径。

  1、尊重规律,注重内在价值的引领

  尊重思想建设的规律,就是要正确处理政党思想建设一般规律和参政党思想建设特点的关系。历史地看,强调思想建党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创造性发展。民主党派是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政党,因此,思想建党也必然成为立党的基础之一。参政党要“以中共为师”,向中国共产党学习借鉴思想建党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探索政党思想建设的一般规律。当然,参政党要借鉴执政党的经验,但不能依赖、甚至完全照搬。参政党成员来自不同的阶层和群体,加入党派组织的想法各有不同,进步性程度也各有差异。从推动执政党建设和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的角度审视,参政党更应该发挥主体能动性,开动脑筋,解放思想,不断探索和创新参政党思想建设的新方式、新途径。

  参政党思想建设要改变以往过多关注表面的形式化的取向,关键要注重对内在价值的引导,提升思想建设的亲和力,激发政治教育的内生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尊重规律,提升思想建设的实效性,路径之一就是注重价值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取向、参政党政治定位和使命意识,是参政党思想建设的内在价值。价值引领必须基于思想理论建设,尤其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政治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国情性、科学性,从理论层面把制度性的价值意识和观念性的价值意识进行融合,引导参政党成员注重从感情和理智上进行选择,并在一定的社会政治关系中确定自己的身份和责任,形成思想和身份上的归属感,对思想建设中的内涵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和认知,即“思想上的信念”,并把这种信念变成一种行动。这一过程需要注重坚持主体间平等沟通、交流,实现以人为本的交往互动。思想建设的价值引导要有“润物细无声”的方法,参政党成员在充分自主意识支配下,自觉自愿地、不知不觉地接受并内化思想建设的内容。

  2、拓宽视野,注重创新思维的运用

  提升思想建设的实效性,就要用创新思维来拓展参政党思想建设的视野和方式。创新思维方式既包括同构思维,也包括开放性思维和人本思维等基本思维方法,这有利于优化思想建设的路径,提升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具体实践中的可行性,进而获得思想建设的可靠性成果。

  一是注重同构思维,满足参政党成员多层次的需求,增强思想建设的感召力。感召力来源于对参政党成员需求的密切关注,对其合理诉求的正确表达。因此,在思想建设中关注参政党成员的实际需求是增强其感召力的着眼点,关键是坚持同构思维。参政党各级组织必须熟悉参政党成员的思维方式,了解他们的思维习惯,注重换位思考,根据他们的思维方式及习惯,调整参政党思想建设的思维方式,采取相应的思想工作方式,达到在思维同构中使思想工作内容与参政党成员接受方式和接受水平相一致,这样才能满足参政党成员对思想理论的需求,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从而有效完成思想建设的目的;同时,要在思想建设中注重把参政党组织目标与参政党成员的自我发展的具体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寻找他们关注的热点作为思想建设的切入点。

  二是坚持开放性思维,重视参政党成员的偏好,增强思想建设的渗透力。开放性思维是改革开放时代的本质要求。作为思想建设内容的开放性,决定了开放性思维应该成为思想建设的基本思维方法。在思想观念多样化和意识形态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只有在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中坚持开放性思维,以开放的精神对待理论探讨和宣传思想教育的内容,使包括多党合作制度和参政党理论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置于开放交流的大文化背景之中,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多党合作理论的生命力,才能对具有生活需求多样性和思想认识差异性的广大参政党成员保持其强大的吸引力和引导力。同时,在改革开放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青年党派成员,对理论的需求与接受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偏好。他们对思想教育内容的需求是根据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需求不断变化的,并且是以其能否满足自己对实际问题解决的需求为价值标尺。改革开放条件下,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信息的开放和选择自由,放大了参政党成员开放性接受偏好。他们对思想教育内容的接受总是带着利益关切、情感偏好、价值取向去选择自己的接受对象。因此,参政党组织只有采用开放性思维方法,才能适应党派成员的思维偏好和接受偏好,实现从共情到共鸣,以增强思想工作的亲和力、吸引力。

  三是坚持人本思维,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各民主党派的成员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其成长环境和社会经历的不同而各有差异,因此,参政党组织在思想建设的要求和方法上应有所区别。首先,参政党组织具有进步性和广泛性的特点。这种进步性和广泛性相统一的关系,反映在参政党思想建设中,就要坚持“一元主导”下的“多样并存”。坚持自觉、自主、自为方针,始终坚持思想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对参政党成员中各种思想观念的整合能力,增进政治认同,深化思想共识。其次,在政治原则一致前提下要照顾到参政党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在思想建设中不可能有整齐划一的受众。每个人由于成长背景不同、自身需求不同、习惯不同、价值观不同,会对接受的教育和信息做出不同的理解。因此,我们在尊重差异、注重个性化的同时,还要采取层次递进方法,根据程度不同的参政党成员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果思想引导采取“一刀切”的灌输和说教,那么参政党成员很可能只记住大量的概念和名词,却没有激起内心的情感体验,也就不可能调动起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比较和辨析,思想建设所承载的价值观引导就缺少支撑。

  3、优化机制,注重方式方法的创新

  优化机制,关键是要推进三个有机结合:一是参政党思想建设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的有机结合。参政党建设是一个系统,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三者紧密相连,不可或缺。思想建设对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起到引领作用,而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的实践又对思想建设提供鲜活经验和问题导向。二是参政党思想建设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有机结合。思想建设要避免空洞的说教,就必须寓思想教育于现实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以及社会服务等活动之中。三是参政党的理论研究、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教育的有机结合。这就要求在尊重思想建设规律的基础上,协调好思想建设的各个环节,关键是根据自身思想建设的规律和特点,以理论研究先行,把握思想建设的特殊性,探索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

  总之,参政党各级组织要根据社会形势发展需要和本组织成员的思想实际情况,不断地改进、调整思想建设工作的方式、方法,不断地完善相关的工作机制,努力使参政党组织的思想建设水平在已有水平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版,2006.205.

  2中国参政党建设理论研讨会综述[EB/OL],http://www.zysy.org.cn/portal/xwzx/syxw/webinfo/2007/10/1249004700127975.htm.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