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理论研究 >> 统战理论 >> 稿件
姚俭建:培育适应新时代 专门协商机构的协商文化
来源:《中国政协理论研究》2021年第1期・总第57期 作者:姚俭建 编辑:刘佳韵 日期:2021.04.02

    在新时代,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相适应,体现浓郁中国特色的协商文化正迎来创新性建构和进一步培育的新阶段。培育适应新时代专门协商机构的协商文化,体现着人民政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WDCM上传图片

    一、协商文化的内在结构

    在规范的意义上讨论,任何文化内部都具有各种表现形式的内在的有机联结体。协商文化也不例外。从内在结构上分析,协商文化包括四个层面:

    一是表征协商主体活动平台、中介、环境的物质形态层面。它是指凝聚着协商文化抽象内容的外在物化显现,既包括协商主体、组织机构整个物质和精神的活动过程、协商行为、协商产生的功能等外在表现形式,如话语体系和文本载体、有形表征符号等,也包括了协商组织机构实体性的文化设备、设施等,如带有协商组织色彩的工作环境、运作方式、图书资料馆、文化俱乐部等协商载体物化环境。物质形态层面是协商文化最直观的部分,也是人们最易于感知的部分。 

    二是在协商实践中建构起的规范协商主体行为总体规范的制度规章层面。它涉及协商主体及其组织机构文化特色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以及协商主体行为准则,还涉及协商平台或机构内部分工协作关系的组织结构。制度规章层面的协商文化融文化与制度于一体。一方面,协商文化的价值理念往往渗透在制度规章之中;另一方面,以约定俗成、或习惯、或特定文字形式表征的制度规章,又体现着特定的协商文化。因此,这种获得协商主体运作规范共同特质的特定途径,其实就是制度规章层面具有交流和传递功能的协商文化。

    三是在协商活动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层面。作为协商行为的定型化,行为模式是协商主体具有明确动机、目标和协商特点的协商活动结构、内容以及有规律的协商行为体系。在行为模式层面,“协商”体现各参与主体在协商活动中通过平等真诚的讨论和对话,共同参与公共决策与国家治理。这种协商行为以求同存异、维护整体利益为原则,既尊重多数也照顾少数,既关注结果也重视过程,在相互理解和充分沟通的基础上达成最大共识。

    四是在协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理性、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具有主观因素的价值理念层面。协商文化是反映我国爱国统一战线、多党合作制度和协商民主实践的文化形态,从本质上来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灵魂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特点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集中体现着在民主、协商、参与、包容基础上的大团结、大联合。其本质属性是团结、民主、和谐;基本精神是合作、参与、协商。价值理念层面的协商文化在思想共识上具有凝聚、导向等功能。协商文化的物质形态、制度规章、行为模式、价值理念四个层面构成了相互联系、渗透与作用的内在结构。

    二、新时代协商文化的与时俱进

    新时代协商文化在物质形态、制度规章、行为模式与价值理念四个层面蕴含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论体系、思想理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制度形态、工作方法及独有的风格和气度,表征了我国爱国统一战线,多党合作制度和协商民主实践的文化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

    作为一个制度化和社会化的持续建构过程,协商文化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协商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国自身的历史文化与传统。历史上,中国早已有了协商议事的文化理念与成功实践。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和衷共济等观念无一不体现协商文化理念的真谛。在中国,“协商”一词由来已久。在中华民族的话语系统中,“协商”的原意就是“共同商量以便取得一致意见”,因而浸润着整体系统与圆融感通的哲学智慧以及持中道求和谐的思维方式。 作为一种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协商文化的生成不仅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联系,也与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不仅是中国政治文化中独具原创性、不可或缺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重要的文化基础之一。

    历史地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作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与群众路线一起,共同构成了党探索和积极推进的民主政治建设的两种实践形式。它们体现着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基本精髓,目的就是树立和弘扬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实践主体、价值主体地位。从文化结构上分析,统一战线与群众路线无疑是彰显中国共产党政治优势的两大革命文化要素。它们与我国古老的协商智慧一起共同催生并开启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协商民主实践的最初进程。尤其是作为协商文化的实体化运作,协商建国是我国协商民主最重要、最成功的实践。自此之后,当代中国的协商民主将现代民主政治机理与中国民主政治实践相结合,既体现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精神,又带有显著的中国特色。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践中,体现中国协商民主的形式是多层次的。 在新时代,人民政协需要肩负起时代使命,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的同时,围绕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培育与专门协商机构相适应的协商文化,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软实力。

    三、适应新时代专门协商机构的协商文化

    协商文化植根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是孕育和催生人民政协的基因,是渗透在政协工作方方面面的血脉,是推进人民政协事业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人民政协自成立以来,不仅在我国政治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而又特殊的角色,而且在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弘扬协商文化方面走在时代的前列。

    与新时代专门协商机构相适应的协商文化,既是新时代协商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又是体现新时代人民政协履职特色的文化。概言之,这一具有人民政协这一组织特色的协商文化是在人民政协70多年的履职实践中逐渐为一代又一代政协委员、政协活动参与者所普遍认可和遵循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它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一是彰显人民政协的历史传统与时代特征有机统一。作为新时代专门协商机构,人民政协在国家政治制度的层面上与协商民主、治理结构具有极高的相关度,已经嵌入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并成为实际运行的制度安排。在7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协商民主实践赋予了人民政协丰富而又深刻的政治内涵。人民政协制度的产生和成长过程彰显了“协商民主特质”和“中国特色”两大品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政协在协商中促进广泛团结、推进多党合作、实践人民民主,既秉承历史传统,又反映时代特征,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的特点和优势。”① 

    二是协商的物质形态、制度规章、行为模式与价值理念四个层面相协调。在物质形态层面,作为中国特色的政协文化,它也有表征自身特质的符号系统,并在内外环境中体现出来。这些具有政协文化指示性和独特象征意义的符号,蕴藏了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信息。在制度规章层面,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是制度化的协商民主,是通过具体的制度设计、体制机制建设和程序设计,将协商民主以规章和制度等规范形式确立下来,并在实践中得到稳定持续实施的民主形式。在行为模式层面,人民政协依托不同的协商主体,形成了全体会议整体协商、常委会会议专题协商等协商民主形式。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双周协商座谈会等形式,已成为新时代人民政协沟通思想、建言献策、协调关系、凝心聚力的重要渠道。在价值理念层面,新时代协商文化既反映了物质形态、制度规章和行为模式层面的总体特征,又充实和丰富了新时代的价值内涵。

    三是民主、协商、参与、包容精神的综合体现。民主是协商的精神,协商是民主的表现。民主的性质决定了协商的质量。公民参与是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之一,能够更多地包容不同利益需要、更好地开展协商对话、更主动地寻求共识。因此,民主、参与是进行协商的前提条件。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通过人民政协这一民主形式得以部分实现。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专门协商机构,汇集了统一战线各方面的人士,广泛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发展各方面重大事项进行充分协商。坚持和完善人民政协这种民主形式,既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又体现了中华民族兼容并蓄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包容各界是人民政协的优势之一。在协商过程中,包容是能够协商的基本要求。人民政协的协商主体涵盖了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各阶层等社会各界、各方面人士,蕴含着民主、协商、参与、包容的精神,在充分、民主、平等、真诚的协商讨论中达成大家都能接受的共识,既反映多数人的普遍愿望,又吸纳少数人的合理主张,既听取、支持一致性的意见,又听取不同、甚至批评的声音,能够最充分地调动社会各方面人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推动党和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各方力量,集中各界智慧,形成强大合力。

    四是导向、凝聚、激励与约束的功能融为一体。协商文化在思想共识上具有导向、凝聚、激励与约束四位一体的功能。其中的价值理性是一种制度性的精神形态,可以引导人们的协商理性和目标取向;同时,这种协商文化的价值理性能够凝聚人心、凝聚共识,能从价值认知上解决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问题。协商文化的制度规章、行为模式乃至物质形态,都能起到导向、凝聚、激励、约束的功能。

    四、新时代协商文化的培育路径

    新时代协商文化功能如何发挥、如何体现、如何创新,是一个崭新的大课题。协商文化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切实加强适应新时代专门协商机构的协商文化建设,对于更深入地把握新时代人民政协性质、地位和作用,更准确地把握政协工作理念、规律和特点,更好地把准创新政协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更有效地服务于工作大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路径之一,总结、提炼协商实践创新的经验,丰富适应新时代专门协商机构的协商文化。新时代协商文化的与时俱进与人民政协的履职实践、协商平台建设、协商环境改善紧密相连。新时代人民政协的创新性履职实践为协商文化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养分。通过总结凝练,协商文化的价值理念随着人民政协履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进而推进协商制度规章、行为模式的创新。不仅如此,协商文化的物质形态、制度规章、行为模式和价值理念又反作用于人民政协履职实践,并推动着人民政协履职工作的创新发展。

    路径之二,在继承与创新中协调推进协商文化的物质形态、制度规章、行为模式和价值理念的有机融合。适应专门协商机构的协商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系统工程。既要继承已有积极成果,又要在实践中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协商文化建设与政协工作的创新实践同步伐、相适应。在价值理念层面,要深化研究,努力实现对协商文化的理性把握。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协商理念,弘扬中国共产党的协商传统和新时代的协商精神。同时,在制度规章、行为模式层面,要进一步深化对政协制度、体制、机制的科学内涵、基本要素和结构体系的研究,进而对专门协商机构的协商文化有一个更加全面、准确的把握;要结合政协工作制度、体制、机制的创新,进一步深化对协商文化建设与政协工作制度创新的内在联系的研究,在建设协商文化的同时,更好地推动政协工作的开展;要进一步深化专门协商机构的协商文化与整个协商文化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态的关系的研究,不断提高新时代人民政协协商文化建设和政协工作创新的水平。

    路径之三,优化协商文化建设的主体,提升各协商主体理性协商的能力。协商文化的培育最终是要落实到人。对于各级人民政协组织来说,要积极营造专门协商机构浓厚的协商文化氛围。一方面,要充分运用物质形态层面的协商文化载体,在政协工作中大力宣传协商文化,提倡协商文化,弘扬协商文化,践行协商文化;要挖掘制度规章、行为模式和价值理念层面的时代内涵,发挥网络、各类媒体的作用,广泛深入地宣传新时代协商文化建设的内涵、要求,烘托整个社会的环境氛围,增强社会各界对协商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要利用各类学习会、报告会、读书会、培训会,组织广大政协委员和机关工作人员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结合政协实践深入研讨协商文化,使协商文化所倡导的思想理念、价值追求、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内化到各类建设主体的精神世界中去,转化为协商主体、协商文化建设者的自觉行动,进而成为新时代协商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实践者。

注释:

①(受权发布)习近平:“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参见中新网,http://w.chinanews.com/gn/2019/09-20/8961463.shtml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