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理论研究 >> 统战理论 >> 稿件
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的一次碰撞
――第一届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学术论坛理论综述
来源:研究室 作者:刘颖 日期:2016.06.06

  基层组织是民主党派的末梢组织,是最基本的组织细胞。基层组织也是发展组织、团结会员、塑造形象、扩大影响的重要工作平台。深入研究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厘析影响和制约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因素,加强指导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科学理论研究,探索和把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规律,对于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市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杨浦区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和复旦大学联合举办了主题为“传承与创新”的第一届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学术论坛,力图对上述问题进行破解。正如上海市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姚俭建在学术总结中所指出的那样,本次学术论坛是对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性、实践性所蕴含的理论性、学术性内涵的一次生动的解释。一是站位高。把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放在整个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具体框架中审视、研究和探讨。二是观点新。直面基层组织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回避。把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进行理论层面的提升和总结。三是思考深。比如,民主党派新成员对组织忠诚度、归属感要比老一代减弱的问题,民主党派新成员对多党合作制度以及民主党派新定位问题的认识等。这些对历史与现实问题的深入比较,很好地体现了传承与创新的主题。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参政党组织建设的规律性问题,研究参政党组织建设系统化、科学化的问题,研究如何推进参政党组织建设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方法论问题。

  市社联,各民主党派市委、市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相关同志近百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就上海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一、队伍建设:谁掌握青年,谁就掌握未来

  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人是第一要素。重视青年党派成员的培养是本次论坛的一个重要议题。关于加强民主党派青年成员培养的现状,与会学者认为,一方面,很多老一辈民主党派成员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和建设中都是在场者。多数新的民主党派成员则缺少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患难与共的经历和体会。另一方面,许多年轻的新盟员在一个宽松的政治氛围当中加入党派组织,缺少加入党派的深思熟虑的思考过程,从而导致一定程度上的政党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弱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均不同程度地呈现了多元化、复杂化和活跃化的倾向。因此,新时期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在传承与创新的维度进行,必须重视青年。

  党派青年成员在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的学者甚至将之提升到党派存亡的高度。王巨成认为,青年是台盟的未来,台盟的生命在于青年。陈昌福认为,谁掌握了青年,谁就掌握了未来。

  方研翔以民盟黄浦区委新盟员支部为例,针对上述特点,总结了民盟黄浦区委新盟员支部的经验。成立新盟员支部改变以往新盟员一经发展就进入对口支部的做法,一是由 “学年制”向“学分制”转变,把学习实效放在首位,二是由“活动型”向“参政型”转变,让盟员切实体会使命感,三是由“跟着做”到“自己做”,树立社会责任感。自2007年以来,经过9年的时间,新盟员支部成为盟员成长的“孵化基地”。新盟员在学习实践中,树立政治信仰,培育参政议政能力,在推动民盟组织健康发展的同时,找到了一条发现和培养青年后备干部的道路。

  针对青年台盟成员的特点,台盟浦东区委注重拓展现场教学,坚持文化引领思想,加强政治理论渗透学习;针对台盟成员人数不多的状况,采取一对一传帮带与压担子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将青年盟员适时推向前台;在参政议政工作之外,注重从生活中加强对青年盟员的人文关怀。

  陈昌福认为,把基层组织建设的着眼点落在青年身上,既具有前瞻性,又具有现实意义。但是,民主党派青年成员的培养除了在创新上下功夫,还可以在传承方面有更大的作为,如果能从政党发展的角度认识到党派历史的作用,那么对青年党派成员的教育效果会更好。

  二、平台搭建:支部是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细胞

  细胞是生命的开始,支部是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细胞,是构成民主党派组织生命的基本单位,是民主党派组织向心力、凝聚力建设的源头活水。

  与会专家都对支部在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裘敏燕认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支部一班人是关键。党派基层支部工作要求和中共党支部基本相同,主要承担着发展教育成员、管理服务成员、塑造党派形象、扩大社会影响的重要作用。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好坏,是关系到我国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基本政治制度长期存在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到建设适应新世纪要求的高素质参政党的重大问题。

  新时期,基层支部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加大了支部建设的迫切性与困难性。杜国英认为,在多元化价值观的映射下,凝聚政治共识,提升党派意识是基层支部思想建设面临的新课题;对照老一辈民进人身上对党、对组织的绝对忠诚度和归属感,这在新一代会员身上有所弱化,是基层支部组织建设面临的新要求。

  在如何加强民主党派支部建设问题方面,与会学者采用比较分析方法,通过和中国共产党基层党支部的对比,提出民主党派支部建设的建议。商红日认为,无论是中国共产党还是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都是重点和难点,组织建设越到基层,难度越大。这需要明确三个问题:一是鲜明的党派意识。在中国政党制度框架内,民主党派支部建设要有鲜明的党派特色,即参政党意识,作为一个党派,不是文化团体,不是经济组织,而是政治存在,政治组织,党派组织,这种党派意识是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二是强烈的发展愿望。党派的建设应该有发展的取向,这种发展既是外延的,也是内涵的,既是有目标的,也是有机制的设计,这种发展的愿望和要求,实际上是在中国政党制度框架内,发挥民主党派政治功能的需要。三是党派的基层组织建设,不仅仅是党派自己的事情,也是执政党的事情。这个意思不是说要执政党大包大揽民主党派的工作,而是在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政党关系下,民主党派的发展同样是执政党的责任,只有执政党和参政党共同参与研究,这种发展才能获得更多的资源,更广的空间,更大的可能性。

  三、结构功能主义: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动态机制

  人的主体性,基层支部的平台作用以及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运行机制,这三者共同构成了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这个有机体存在和发展的要件,其直接旨要是党派功能的发挥。关于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如何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功能,与会专家形成了比较一致的观点,即结构功能主义,着眼整体的、党派的基层组织建设,内部强化结构运行,外部推动功能实现。

  关于内部结构建设内容的问题。盛佩琰从制度、活动、队伍等方面总结九三学社黄浦区委的经验,认为有效发挥参政议政功能,内部建设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健全制度体系,二是重视双月座谈会,三是结合党派成员专业特长和工作实际。通过完善专题调研机制,畅通与外部的信息交流机制,完善内部的组织联络机制,建立横向共享机制,优化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参政议政的机制环境。

  在内部结构建设与外部功能实现之间的张力问题。郑长忠认为要着眼整体,基层组织的建设问题,应当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党派成员、精英。一个组织的发展需要精英的推动,这种精英在组织内部具有领导性以及推动整个制度运行的作用。二是活动。活动直接关涉党派成员能不能形成党员意识。三是以上两方面建构起来的目的问题,即民主党派组织建设重点从哪里入手的问题。是抓干部入手,还是抓履职入手?是从功能入手,还是从结构入手?是在发挥功能中训练人才,还是人才经过培训再发挥作用?所以,职能的作用,就应该是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党派发展的首要问题,绝对不能封闭建党,应当在推动职能发挥的过程中,倒过来思考如何培养人才和干部。

  与此同时,与会学者还一致认为,增强党派意识,在发挥职能的过程中,推动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发展,还必须要防止和杜绝俱乐部化,避免自娱自乐。

【关闭窗口】